202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未来”全球倡议下,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发起了“教育的未来与乡村振兴教育”系列对话,旨在全球范围内召集领域专家,探讨农村教育适应和面向未来教育的措施和机制。“农村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是系列对话的第二场活动。此次对话主持人为农教中心“性别平等与女性领导力”方向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莉莉教授,参与嘉宾有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客座教授、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嘉玲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教育处项目官员李红艳女士、深圳荟同学校小学初中学部主任郭歆博士。以下内容节选自嘉宾们对话话题一“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性别公正”:意义与挑战”的讨论。
“性别平等”(gender equality)与“性别公正”(gender equity),初听起来像是同义替换的两个词,其实有着不同的涵义。李红艳女士介绍道,当讨论“平等”时,我们指向的是一种事件的状况,呈现出的是最终效果。而“公正”实际上是一个过程,强调的是如何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从而得到相应程度的发展。所以“性别公正”是达到“性别平等”这个最终结果的一个过程与策略。
性别平等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具有非常关键的地位,SDG4即“实现公平、包容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在该目标下,性别平等作为一项具体目标对于构建包容性的学习环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制定了从2019年到2025年促进教育中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该策略愿景是实现全球教育的性别平等以及通过教育实现性别平等。为实现这一愿景,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两个战略目标和三个主题优先事项。
促进教育中的性别平等实际上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的性别平等,通常指能获得教育机会的平等,女孩和男孩都能平等接受教育;
第二,教育过程中的性别平等,在教育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环境和教学实践等都需体现性别平等,女孩和男孩平等地融入,并平等地参与学习过程;
第三,通过教育实现性别平等,女孩和男孩通过教育中获得平等的成就、拥有平等的机会,有机会享受生活并发挥自己的潜力。
然而,全球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据教科文组织2020年发布的《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显示,尽管在全球范围内,小学和中学的女童入学人数达到了1.8亿,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入学率也增长了3倍,但是差异和不平等仍然存在:在仍未上学的所有小学适龄儿童中,四分之三是女孩;全球三分之二的文盲是女性。此外,新冠疫情对女性的教育也造成了极大了冲击,再加上家庭暴力、早婚早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女性的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成果大大受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应对贫困学生失学、女童辍学率高、师资困乏等挑战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政策、汲取经验,在保障女童和女性的受教育权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韩嘉玲教授指出,新的社会环境下的诸多问题,例如城市化、工业化、出生率下降以及农村人口大规模迁移,又给促进性别平等和女童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问题,关注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儿童和寄宿学校儿童等教育体系中的弱势群体,是持续的问题,社会发展会使得这部分群体不断变少,但却一直存在,其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与安全保障等问题尤其值得深入讨论。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