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4年底在《神州学人》电子版(CHISA)筹备时介入这项工作的。转眼间,十年过去了。
1994年11月的一天,当时的神州学人编辑部总编李振平找我谈话,说编辑部准备创办《神州学人》电子版,希望我来承担具体工作。对我而言,凭当时粗浅的电脑知识和对互联网的一无所知,要想干好这个工作,一切都得从头学习。那时,电脑和互联网的概念完全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和深入人心,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十分有限。
1995年1月12日,一个注定要载入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日子,CHISA在这一天首次在互联网上发布。
CHISA在互联网上一出现,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当时一篇来自网上的"中文电网杂志简介"对CHISA的评价是:"对了解政府留学政策、学术动态有相当参考价值。尽管同印刷版相比,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但作为首家从汉字的故乡向全世界发出的电网中文刊物,标志着国内对海外电网中文杂志这一先进技术的首次积极反馈,具有深远意义。"一些来自海外留学人员的热情洋溢的E-Mail至今令我不能忘怀,比如第一次从信箱中读到"HI,CHISA!"的问候语句,第一次看到把CHISA比作"沙漠中的甘泉"以表达欣喜和赞美之辞的电子邮件。
当时编辑部确定CHISA是发挥互联网优势,及时准确地向国外传递国内的最新信息,反映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最初,CHISA只是简单的文本格式,制作成磁盘,送清华大学网络中心发布上网。原国家教委外事司有了联网电脑以后,就把磁盘送到他们那里,然后以FTP方式上传清华。几个月后,编辑部有了拨号上网手段,就可以直接上传到清华的服务器了。记得当时用于上网的调制解调器(MODEM)的传输速率只有19.2kbps。
经过半年多的正常运行,CHISA已经在国外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截至1995年7月底第28期出版,直接订户已由初期的100多猛增到3000多,不定期浏览者累计达4万人次。在国内,CHISA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社会上的影响也逐渐扩大,我先后接待过《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等媒体对CHISA的采访。当时,这些国内的主要媒体基本上还没有在互联网上建立他们自己的网页。
1995年9月12日至26日,"神州学人电子版考察团"赴美国、加拿大考察。考察团团长是神州学人编辑部总编李振平,团员除我之外还有国家教委外事司的牟文杰、白松来,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的王文学。所到之处,我们亲身感受到了海外学子对"来自北京的声音"的拥戴和欢迎。回来后,我写过一篇题为《你好,CHISA!》报道。这篇文章在《神州学人》杂志1995年第11期发表后,被一些报摘转载。
2002年1月,我和同事安燕琪、教育部国际司政规处徐永吉处长一行,赴欧洲完成了CHISA柏林镜像站的建立工作。这是CHISA创办以来在国外建立的第一个镜像。此后,CHISA又相继在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分别建立了镜像站,极大地改善了网络环境,方便了世界各地的读者。
1996年、1998年和2003年,我作为主要策划人之一,曾先后参与了CHISA主页的三次改版。
看今朝,互联网事业已是昔非今比,后起之秀如雨后春笋,有的已然长成参天大树。虽然CHISA一枝独秀的时代已经结束,然而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CHISA是中国网络中文媒体"第一家"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为自己能够亲历这样一段历史并且参与过这样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而深感荣幸和欣慰。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