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改革开放40周年 > 正文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取得重要成就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神州学人网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新中国成立不久,就提出了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语言文字事业的思想理念不断进步,事业格局不断扩大,工作任务不断拓展,为建设与综合国力相适应的语言强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推广和规范工作成效显著

  1986年,国家确定了“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基本工作方针,把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规范汉字、汉语拼音,连续举办21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推动活动向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基础较薄弱的地区扩展,面向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攻坚。普通话水平测试已开展23年,全国共建有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1412个,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数累计已达7112.66万。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已开展13年,全国参测人数超过23万。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积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共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3.6万余所。

  目前,全国普通话初步普及率超过73%,全国识字人口规范汉字使用率超过95%,68%的人口掌握了汉语拼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已经成为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出版和公共服务行业的基本用语用字,成为不同民族和地区间的主要交流工具,为提升教育水平,提高国民素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繁荣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语言文字事业主动适应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的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工作内涵,基本建成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语言文字管理体制,构建了高站位、全覆盖、广动员、深合作的“大语言文字工作”格局,持续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健全。《宪法》第十九条第五款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0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主体、37个地方性法规规章为支撑、其他相关法规规章相配套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

  (二)“大语言文字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国家语委组成部门增至30家,基本涵盖了中央党政部门和主要群团组织。国家语委全体委员会议和咨询委员会议、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领导小组会议、外语中文译写规范和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部际联席会议等议事协调机构充分发挥协调咨询作用。10个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和推广基地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成为示范引领重要平台。全国省级和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市级政府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机构。

  (三)顶层设计规划进一步完善。加强顶层规划,制定发布语言文字事业五年规划和中长期规划。推出国家语委科研规划,建设了一批坚持问题导向、以语言文字决策咨询研究为主业的科研机构,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四)督导评估范围进一步扩大。2016年启动语言文字工作督导评估,先后开展了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和语言文字工作督导评估,促进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的贯彻实施。其中,一类城市评估完成率100%,二类城市90%,三类城市63%。

  三、民族语言文字资源保护迈出重大步伐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落实中央要求,在民族语言文字资源保护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颁布了100多项规范标准,推动1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取得重要进步。通过实施“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抢救与保护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等,调查、记录、保存、展示我国丰富的语言资源。其中,“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对全国1500个地点开展田野调查,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投入资金最大、参与人员最多的语言记录保存与展示类项目。

  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取得积极进展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十六大报告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十八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引和推动语言文字工作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广泛开展。2007年以来,以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等项目为抓手,广泛开展经典“诵写讲”大赛、夏令营,书法、诵读名家进校园,送经典下基层等活动,吸引了数千万学校师生和社会大众参与,激发了全社会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热情。

  (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浓厚。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2013年以来,国家语委与中央电视台先后联合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语言文化类电视节目,累计收视超过30亿人次。连续12年开展“汉语盘点”活动,鼓励全社会积极评选年度字和年度词,已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语言年俗。

  (三)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成果丰硕。2013年启动“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2014年启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2016年启动研制《中华通韵》,2017年启动甲骨文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对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里程碑意义。

  五、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语言文字工作努力适应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求,不断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语言交流和使用需要,切实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保障国家战略和安全。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自由贸易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开展语言文字政策研究和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研,建设适应面广、影响力大、权威性强的语言服务平台和数据库,为国家和社会提供语言服务和支持。高等院校设立的外语专业目前已覆盖100多个语种。英文、俄文、日文等语种的《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为提高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外语服务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推广普通话助力脱贫攻坚。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将推广普通话纳入脱贫攻坚战略的要求,加大贫困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力度,印发《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为提升贫困地区“造血”能力打好语言基础。联合团中央启动“推普脱贫攻坚”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2018年共有130支团队1300余名大学生参与。

  (三)满足特殊人群的语言文字需求。制定发布《国家手语和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2015—2020年)》,颁布《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建设手语盲文数据库,研发手语盲文计算机处理技术,开展视障、听障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加强面向特殊人群的信息无障碍建设,在重要会议活动中提供手语翻译,在全国范围开办手语电视节目、设立盲文阅读设施等,满足残障人员的语言文字服务需求。同时,在高校设立手语、盲文及语言康复专业,培养储备特殊语言服务人才。

  (四)服务语言文字学术研究。新世纪以来,出版《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等皮书系列,加强对社会生活各类语言问题的调查研究,全面系统展示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状况。

  六、语言文字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积极加强大陆和台湾、内地和港澳的语言文字交流合作,着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加强与世界各国语言文化的交流互鉴,为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一)与港澳、台湾的合作交流日益增多。构建两岸语言文字交流合作机制,成立了两岸语言文字交流与合作协调小组,开展了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工作,编写出版《两岸常用词典》《两岸通用词典》《两岸科技名词常用词典》等,建设了两岸“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举办两岸大学生诵读书法交流夏令营、汉字文化创意大会等活动。举办港澳中小学教师普通话能力提升培训班。每年为港澳地区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累计12万人次港澳居民参加培训和测试。2016年,研发了转换准确率达99%以上的“汉字简繁文本智能转换系统”,有效发挥了语言文字凝聚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功能。

  (二)承载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大力推进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和华文教育事业,提升汉语的全球影响力。截至目前,已在153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设立孔子学院540所,孔子课堂1160个,其中“一带一路”沿线有52国设立143所孔子学院和135个孔子课堂。同时,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地区)的6000多万华侨华人创办了近2万所华文学校。在荷兰、美国设立了海外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满足海外普通话测试需求,服务中外语言文化交流。

  (三)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了“中德语言年”“中法语言年”等系列活动,增进了与各国的人文交流,增进了与各国人民的互信和友谊。举办了两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发起举办“世界语言大会”(2014)和“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2018),推动达成《苏州共识》,为全球语言生活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夯实语言文字基础。


责任编辑:惠娟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