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改革开放40周年 > 正文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升 有力支撑国家发展民族振兴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神州学人网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精英到大众的不平凡历程,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积聚起追赶超越的人才优势,支撑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一、高等教育向普及化迈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持续提升,高考招生规模从27万发展到761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高校毕业生数从1978年的16.5万增长到820万,40年间增加了近50倍。截止2017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900余所,在学总规模达3779万人,其中普通本科高校1243所,在校生近1649万人。高等教育总规模占世界五分之一,位居全球第一,即将迈入普及化阶段。

  二、高等教育结构更加优化

  (一)区域发展更趋平衡合理。深入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央财政投入56亿,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重点支持建设1所高校。组织东部100所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西部75所高校。“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100亿,支持24个中西部省份的100所高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面向中西部地区参加全国统考的农村籍考生定向招生27.4万人,中西部高等教育步入改革发展快车道。

  (二)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期待和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设艺术学学科门类,增设网络空间安全等亟需学科,增设物联网、大数据、轨道交通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亟需专业,以及外语非通用语种、儿科等紧缺专业点。结合区域内高校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培育了一批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打造专业建设新高地。

  (三)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更为多样。实施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在工程、法治、医学、农林、新闻、教师领域大力培养卓越人才,覆盖千余所高校,惠及140余万学生。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培养拔尖人才,累计支持学生9800余人。在培养适量基础型、学术型人才的同时,着力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需要,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已在200多所地方高校开展了转型发展试点,取得显著成效。

  三、人才培养能力显著增强

  (一)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深入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培养领跑未来的创新创业人才。在全国建设了19个高校双创示范基地、200所示范高校,组建了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全国高校开设上万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普遍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换制度和弹性学制。2015年起,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有490万名大学生、119万个团队参赛,形成了一支敢闯会创、爱拼敢赢、气势磅礴的创新创业生力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

  (二)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教育经历了恢复调整、调整发展、规模扩张、质量提升四个阶段,教育规模已经跃居世界首位。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实现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得到国际认可。截至2017年底,共认证全国198所高校的846个工科专业。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进入了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与发达国家“比肩而行”。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覆盖21个专业类,计划2020年实现所有专业大类全覆盖。

  (三)慕课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7年,我国高校和机构自主建成10余个高水平慕课平台、8100余门慕课(其中200余门高水平大学慕课上线国际著名课程平台),课程总量居世界第一。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超过1.4亿人次选学,4300多万人次大学生学习慕课学分课程。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善

  (一)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体系。发布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覆盖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0多个专业,明确了各专业类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各方面基本要求。全国各高校按照国标要求,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制订了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

  (二)形成协同育人大格局。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构建高校与实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动社会优质资源向育人资源转化。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工科”,探索形成以推动创新与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新模式。促进医教协同,推进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紧密衔接。深化农科教结合,协同推进学校与地方、院所、企业育人资源互动共享。深入推进法学教育和司法实践紧密结合,实施高校与法治实务部门交流。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深化宣传部门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教育系统联合中科院、工程院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覆盖350所高校、120多家科研院所,每年惠及近17万学生。

  (三)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以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努力培育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大学质量文化。建立了高校办学质量自我评价制度、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以及第三方评估、发布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制度,形成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专项督导的新型评估体系,积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教育部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内涵式发展,聚焦人才培养、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惠娟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