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的留学故事,忍不住莞尔一笑,陷入回忆,由此开启了我学习生物医学工程的一段奇妙历程。
在上大学之前,我从来都没想过将来会从事科研这个行业,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到荷兰留学,因为我觉得科研这个神秘的事业离我很遥远。
但是人生,就是有那么多的巧合。
2013年夏天,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爸爸告诉我,我的提前批警校体检已经通过,因为我分数比较高,几所很好的警官学校已经确定要我。爸爸希望我将来成为一名女警官,他可以自豪地跟别人说:我的女儿是一名警察。
爸爸帮我填好了志愿,但是他也跟我说了一句话:“这是我的希望,但也是你的人生,你自己选择。”在志愿申报截止前半个小时,我突然怀念起那个将牛奶洋葱面包就着盐和矿泉水搅合到一起,想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的小好奇鬼,怀念起童年那种探索未知事物的朦胧情愫。于是,我修改了我的志愿,报考了我的母校——东北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我,对所有事情都跃跃欲试,主持、跳舞、竞选、辩论、话剧表演、体育竞技,各种活动和竞赛,该有的荣誉都有了,想获得的奖项也都得到了。看起来很充实,但是感觉自己并不真实。直到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抱着好玩的想法和同学们组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大赛,迈出了我科研生涯的第一步。虽然最后只获了全国二等奖,但
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科研不是玩闹,它很务实,很严谨。我有了沉下自己、找到组织的感觉。
就这样,我的科学梦与我不期而遇,在我的走马观花中被我发现。
2017年,想逃离舒适区的我来到位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劳伯特生物医学成像中心,这里的科研氛围与校园里是不同的,它让你感觉到科学与表演、文学、艺术一样,自有它的独特魅力。开阔的科研视野,沉淀的脚踏实地,不知不觉间,我已深深喜欢上科学。
梦想就是这么神奇,但是往往都源于选择。而选择,来自于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对所从事行业的坚持与踏实,以及面对浮躁浮华的淡定和定力。
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结束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后,我选择来到荷兰,继续我的博士研究生生涯,不同的思维模式,相同的科研要点,让我发现了中荷文化的差异和大同,各有优势,各有千秋。荷兰的科研思维更加务实、敢想,若与我们稳扎稳打的方式相互融合,求同存异,会更上一层楼。
刚来荷兰的时候,我发现,我们专业每年都会为博士一年级新生安排年底汇报和年底答辩考核,也会安排与导师每周一次或者两周一次的一对一科研交流,这里更重视沟通交流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之前,当我作汇报时,有时会担心答不上来问题会不会很尴尬。我的荷兰小伙伴就会特地来安慰我:没关系的,这是好事,不要担心,你应该开心,这证明这个问题你之前没有意识到,你的科研问题说不定会通过这个问题被解决呢。若有更多的人提出问题,给出反馈,我的荷兰小伙伴会很高兴,也会很乐意沟通和解答。
我想,这也是我应该在科研心态和思维上提升自己的地方吧。不仅需要以更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对待汇报答辩时其他人提出的质疑,也要以更严谨和谨慎的心态完善汇报的逻辑性。相互学习,相互沟通,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真谛。
另外,学院会通过邮件通知大家每个人毕业答辩会的举办时间和地点,邀请不同的同事或同学来参加。在聆听他人汇报时,要能够积极提出自己的疑问,阐述自己的思考,以期给其他人的科学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就像发表文章一样,目的在于推动科学发展,这也是实现中西科学交流、文化交流,以及思维模式交流的意义所在。
发现自己的梦想是值得庆幸的,但是还远远不够。
自“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打开了留学的大门,许多著名人物漂洋过海,开启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纪元,他们是为梦想,为创新,为发展。
他们不只是一类人,更是一种开启中西文化交流的精神。我们是上世纪最后一代人、也是新世纪的第一代人,我们都曾年轻,年轻人能为世界做什么?这取决于每一代年轻人想把这个社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要努力关心经济、健康、环境以及科研等。
如今,科学发展正处于一个好时代;我们也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虽然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不一样,有人在国内,有人在海外,但是我们拥有一样的初心:
愿把青春的种子,种在科学这片逐渐肥沃的土地上,让它吸收不同的文化养分,融合交流。任它经历风雨,破土而出,用青春,拼尽全力做一件心甘情愿为之奋斗的事情。
愿科学,在中西文化交流这个大家园里种满年轻的种子,长满梦想的参天大树,从此可以涵养水源,让科学的土地更加肥沃宽广。(作者系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生,中国留荷学生学者联合会秘书长)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