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中荷学院”)五周年建院纪念日上,学院创建者之一康雁曾表示,希望通过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把学院打造成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斯坦福”,为中国和全球的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事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成立于2005年的东北大学中荷学院(现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学院)由东北大学、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东软集团、飞利浦公司联合创建,是我国第一所专门从事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方面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院,为生物医学和医疗设备产业的发展输送了数千名复合型国际化高端人才。
兴起
说到中荷学院,不得不提到它的创建,以及首任院长康雁。康雁曾任职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后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德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后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继续求学。
康雁感慨地说自己是一个幸运者。正是因为在中国的工作经历、留学欧洲和美国的所见所感,使他对中西方的育人模式有了深度的观察与思考,受到了不少启发和触动,从而开启了他中外交流和教育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说到中西差异,回避不开的就是文化差异。对此,康雁感触颇深。他表示,中西在育人模式上的差异具体表现在教学体系、方法和习惯的不同,其根源在于中西方文化观念的不同,因为文化差异渗透到了方方面面。当然,文化之间也会存在一些共性。由此,康雁逐步形成了塑造一个中西文化融合、面向未来、健康且全球化的教育思路。
2005年康雁回国后,恰逢中荷学院创建,当时,正在创建自己团队的康雁也面临着人才招聘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诸多难题:一是智能医疗器械专业人才短缺,二是招到的人才能力不足,需要一对一地亲自传授。康雁结合留学期间在德国感受到的务实的技术型教育体系和在美国感受到的“天上飞”“地上走”并存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经过提炼总结,吸纳借鉴中西方不同国家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特点,与中荷学院建设者共同精心设计了中西合璧的教学体系。埃因霍温是荷兰第五大城市,被称为欧洲的硅谷,飞利浦公司在这里兴起。埃因霍温理工大学虽然只有理工科专业,但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发展得非常好,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尤为突出。因此,在学院创建过程中,康雁也特别加强了与荷兰高校和产业界的深度交流,加深了对荷兰教育体系的了解,促进了中荷双方在产学研等方面的交流。
发展
自创办之日起,东北大学中荷学院不仅与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国际合作部有定期的深度沟通交流,双方开展了学生访学、暑期学校、主题授课、驻场实训等合作项目,同时也逐渐扩大了交流合作范围,与荷兰奈梅亨大学和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开展密切的交流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在合作过程中康雁发现,荷兰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介于德国和美国之间,务实创新,并具有荷兰独特的包容和开放的合作精神。
按照管理章程,康雁每年都要与埃因霍温理工大学、飞利浦公司进行汇报交流,尝试构建一个能够面向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大规模人才培养模式。在多年的交流和探索中,康雁尤其推崇来自于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DCL教学模式。DCL课程是以小项目组为单位的项目讨论课程,以几人为小组,充分发挥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的想象力和积极性,合作完成一个小项目。每个组有一个指导老师,指导老师不是参与者,也不是指导者,而是观察者和督导者。指导老师不发表观点,全部工作均由学生自己讨论完成。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而不是局限在项目的结果上。学生们通过自行探索的方式独立组织和参与到项目中,其深层意义在于,小组成员间进行的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思维模式的交流。这一模式也将通常教学模式中指导老师的角色从“教练员”转变为“裁判员”。
康雁表示,这种基于学生自我组织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有一个特点,即一旦学生学会了某一个知识点,那就一定是彻底地会了,并可以融会贯通,不会遗忘。康雁在实践中发现,把这种“参与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效果非常好,会事半功倍。
荷兰教授为了让康雁感受原汁原味的DCL教学,特意安排他同每一位学生沟通交流,并在埃因霍温理工大学观摩上课,这令他受益匪浅。如今,康雁惊喜地发现,接受过中荷学院DCL教课模式培养的学生已经有近千人,他们成为了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
在合作期间,常驻中荷学院的荷兰教授和全职就业的荷兰毕业生为中荷学院营造出浓厚的国际化氛围,对中荷学院的办学也有着深远影响。其中暑期学校(summer school)成为中荷学院每年都要举办的重要活动。按事先的策划,每年暑期学校会有一个主题,并面向全世界开放。
2011年,在荷兰教授Bart Romeny 的带领组织下,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有15位荷兰学生来中国沈阳参加暑期学校学习,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同学一起进行文化交流。大家至今还记得兼具国际范和中国风味的闭幕演出,晚会气氛其乐融融。暑期学校也获得了荷兰驻华使馆的认可与参与,其中2011年的暑期学校闭幕式就是在荷兰驻华使馆的后花园举行的。
展望
国际交流是文化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康雁希望中荷文化和教育交流能够继续深入下去。交流要秉持一种健康、包容、长期发展的平常心,以一种开放、务实、向善的态度,默默地做一点事情。康雁希望未来能继续参与中荷交流合作,将深入的交流继续保持和传承下去。同时希望在海外留学的学生学者能够适应国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自强不息,知行合一,认真学习,学有所成。(作者系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生)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