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留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发展的杰出贡献|神州学人建党百年特刊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光辉历程中,我们不应忘记,在马克思主义传入和党的创建过程中,一大批从日本、欧洲和苏俄回来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优秀留学生对党的筹建、诞生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南陈北李”是其杰出代表。他们的主要功绩在于:最早向国人积极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最早筹建了共产主义小组并主持召开了党的一大、二大,为党的诞生建立了组织架构 ;他们回国后积极领导了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和武装斗争,发展壮大了党的队伍,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关键词]党的创建和发展;留学生;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基础;组织架构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百年光辉历程。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我们不应忘记在建党之初及党的逐渐发展壮大过程中,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优秀留学生对党的筹建、诞生和茁壮成长作出的杰出贡献。他们的不朽功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们最早向国人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使这一科学真理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二是他们最早从事了中国共产主义小组的组建活动,并在中共一大、二大的筹备和召开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组织基础;三是他们积极领导了中国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爱国学生运动,以及革命武装斗争,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促使共产主义的火种在中国大地上形成燎原之势。

  先进的留学生对奠定建党思想基础的杰出贡献

  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分析中国社会实际问题,并且从东(日本)、西(欧洲)、北(俄国)三个不同渠道把这一先进思想传入中国,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具有新思想的留学生探讨了在中国特殊环境下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基础,通过办进步刊物、办工人夜校、组织工会、组织集会演讲等方式把科学的理论传输于工人运动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找到了它的物质基础,于是,产生了精神变物质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共产党便应运而生了。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各种渠道中,以留日学生的传播影响最早,其杰出代表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他的宣传深深影响了许多进步青年。在日留学期间,李大钊一边积极参加学生爱国活动,一边开始接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思想很快发生转变。自1918年起,李大钊发表了一系列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成为许多进步青年的启蒙之师。陈独秀、董必武、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均是留日生,他们的思想皆受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且均读过许多日本学者介绍社会主义的书刊,随后逐渐走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道路。陈独秀和李大钊在五四时期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党的诞生打下最早的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前后兴起的旅欧勤工俭学运动,使一批中国旅欧学生在西方直接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蔡和森等人到欧洲后,一边工作,一边“猛看猛译”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很快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蔡和森在与毛泽东通信中提出必须组织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①周恩来到欧洲后,一边积极组建共产主义小组和旅欧共青团,一边努力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很快发生了飞跃。他明确表示:“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而实行的手段则当因时制宜!”②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周恩来和邓小平等人还创办了旅欧团组织的机关刊物《少年》(后改名《赤光》)。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朱德、陈毅、聂荣臻、李富春、向警予、蔡畅、王若飞、李维汉等一大批旅欧勤工俭学学生,都是在欧洲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他们回国后积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与十月革命对先进中国人的影响有密切关系。毛泽东明确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时代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在中国攫取的一切特权,在中国引起强烈反响,它促使先进的中国人把目光由西方转向俄国,引发了以俄为师的向往,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很快组织研究团体或赴实地考察学习。1920年8月,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在长沙组建了俄罗斯研究会,他们以“研究俄罗斯一切事情为宗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外国语学社,为向苏俄输送中共留学生做准备。1921年春,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等人赴俄学习。经过一至三年的系统培训后,他们被培养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回国后为中共组织的发展和马列主义的深入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五四运动时期一批先进的留学生从不同的渠道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分析中国社会问题,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这些来自日本、欧洲、俄国的留学生们,在自身思想发生质的转变后,通过各种方式迅速把这一科学理论传播到中国广大民众中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先进的留学生对奠定建党组织基础的重大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上,“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已被史学界所公认,但无论是陈独秀还是李大钊实际上都是归国留学生。在“南陈北李”周围,团结着一批留学归来的具有新思想的进步青年,他们对奠定中国共产党组织基础的特殊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具有新理念的留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大部分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建;其二,归国留学生为中共一大、二大的召开和两次大会选出的中央领导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首先是政党萌芽状态的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然后是全国统一的共产党组织的正式诞生。在这个创建过程中,归国留日生的杰出代表李大钊、陈独秀发挥了核心作用。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组织的雏型是1920年七八月间在上海建立的,以陈独秀等归国留日生和即将旅欧、赴俄的进步青年为主构成。其核心成员有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望道、刘伯垂、施存统等(均系归国留日生),还有从俄国归来的杨明斋和即将旅法的陈公培、赵世炎,以及很快赴俄的俞秀松、袁振英等。该小组一些成员后来分散到各地,促进和帮助了各地共产党组织的筹建。

  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过程中,陈独秀始终与北京的李大钊保持密切联系。他曾写信给李大钊,最后共同确定党组织名称为“中国共产党”。1920年10月,李大钊和邓中夏、张申府(很快赴法)、张太雷、高君宇等人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也是以归国留日生为主建立起来的,上海小组曾派李汉俊到武汉去筹建共产党组织。董必武曾回忆说:“1920年,李汉俊这个从日本归国的学生,我的马克思主义老师,计划在上海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并到武汉来同我商量。我决定参加,并负责筹组党的湖北支部的基础。”③广州的共产党组织则是在陈独秀亲自帮助下建成的。山东、湖南两个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虽然不是留学生,但这两个组织的建立均受到陈独秀、李大钊的指导。

  具有新思想的留学生们不但组建了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而且在中共一大、二大的筹备和召开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21年6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抵达上海,先与归国留日生李达、李汉俊取得联系,再由他们与在广州的陈独秀和北京的李大钊函商,确定近期在上海成立全国性共产党组织。然后二李分别写信给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通知各小组推选代表来沪开会。二人还承担了大会的会务及后勤工作,会址选在李汉俊之兄李书诚的寓所,与会代表的住宿则由李达及其夫人王会悟安排。党的一大选举产生了第一届中央领导机构,由陈独秀、李达、张国焘三人组成中央局,其中归国留学生占了三分之二。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归国留学生们亦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天的大会即在李达的寓所举行,留日生出身的陈独秀、李达、施存统,从法国回来的勤工俭学生蔡和森、向警予,从俄国回来的张太雷、杨明斋,以及国内党员代表共12人出席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在新选出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蔡和森、向警予两位旅欧勤工俭学生。

  总之,在中国共产主义组织筹备和创建过程中,归国留学生不但占了其成员的大多数,而且相当一段时间担负着中共中央的重要领导责任,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的高层架构中受过留学教育者占了多数,使中共成为一个高文化素质,具有新思想、新活力的政党。没有这批当时中国一流人才的积极传播,没有这些具有开拓精神和先进思想的赤色学子的辛勤耕耘,共产主义的种子就不会在神州大地上生根发芽,更谈不上日后的开花结果。

微信图片_20210629101327.jpg

  1919年3月15日,毛泽东专程由京抵沪参加欢送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生(本刊资料图)

  先进的留学生对党的事业发展壮大的卓越贡献

  归国留学生不但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在建党初期,他们在发展党的队伍,建设党的组织机构,宣传党的思想理论,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建立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等方面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归国留日生的杰出代表陈独秀和李大钊,在1927年之前一直是党的主要领导,在组织中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李大钊、董必武、林伯渠、周恩来等人均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刘少奇从俄国回来后,与旅欧勤工俭学归来的李立三一起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刘少奇和李立三还参与领导了规模浩大的五卅运动,成为中共杰出的工运领袖。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彭湃领导了广东海陆丰农民运动,被誉为“农民运动大王”。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王若飞、罗亦农、李富春、李维汉回国后都成为党在各地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为党的队伍发展和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任弼时回国后成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主要领导,向警予、蔡畅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最早领袖。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武装、从事军事斗争方面,归国留学生们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回国后不久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为革命军队建立了一套政治工作系统,并为我党组建了第一支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团长叶挺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苏联红军学校学习,不但是北伐名将,而且与周恩来一起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另一留俄生王一飞,系中共中央军事部门的最早筹建者之一,朱德、邓小平、陈毅、聂荣臻这些昔日的留学生,后来皆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军事家。

  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早期高层领导中留学生出身者较多,遂使这个刚诞生的无产阶级政党素质较高,思想开放,充满活力,具有先进性。邓小平是留学生的最杰出代表,他早年在法国和苏联留学长达7年,逐渐形成了一种开放包容、积极扩大对外交往、不断吸收新知的思想意识。他系统学习和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并灵活地将它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总工程师。如果我们仔细探究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与实践的源头,可以说与他早年旅欧、留俄时期的历练和熏陶是分不开的。

  在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光辉奋斗史上,有着众多像李大钊、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刘少奇、任弼时、蔡和森、向警予、董必武等这样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早年留学时接受了新思想,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坚持理想信念,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英勇奋斗,不怕流血牺牲,发挥出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党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独立、富强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他们一生不断进取的光辉事迹为我们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留学生在党的创建和发展中作用的总评

  20世纪初中国兴起的留日高潮和旅欧勤工俭学运动,对中国政治发展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一批中国进步青年接触到了现代文明,开阔了视野,奠定了思想转变的基础。以李大钊、陈独秀、董必武、陈望道、李达、李汉俊为代表的一批卓越的留日生,以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蔡和森、向警予、陈毅、聂荣臻、李富春、李维汉、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旅欧勤工俭学生,以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留俄生,他们刚出国时思想并不成熟,但出国后接触并学习掌握了新思想,思想认识很快发生了转变,五四运动后大多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们回国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从事建党活动,在领导中国工农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武装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发展壮大了党的组织力量,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也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组织工作才能,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成为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绝非偶然,与他们早年的留学经历密不可分。

  从留学生中共产主义者为革命奋斗的一生看,早年的留学经历使他们接受了先进文化和思想,具备了良好的理论修养,遂使他们成为同时代人中出类拔萃之辈。这对他们日后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项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大有裨益的。留学经历使他们具有世界眼光、大局意识、开放包容的心胸,以及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对于中外国情、西方文化、世界现代化进程了解最深的,当属以周恩来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一批有过留学经历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尤其是邓小平早年的留学经历培育了他开阔的国际战略眼光,他带领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设计的改革开放蓝图,对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振兴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

  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就要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努力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新思想、新文化、新眼光的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接班人。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哺育中国年轻一代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掌握世界发展的新潮流和新科技,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培养党的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今后,我们要热情地鼓励年轻人像当年的李大钊、周恩来、邓小平那样,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世界格局的视野、坚强不屈的毅力、刻苦求学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作者系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中心主任,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① 蔡和森:《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0-51页。

  ② 周恩来:《周恩来早期文集》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1页。

  ③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一大前后(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92页。




  







责任编辑:贾梦溪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