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殷炜昭
2013年10月16日早上7点,飞机即将降落在哥本哈根国际机场,透过机舱的舷窗,可以看到地面上一间间颇具童话色彩的小屋和秋天里面黄绿相间的大片植被。
三年前,我作为首个菁英计划里面留学丹麦的学员,带着爱人,来到了这个传说中的童话国度。
(图-秋天的哥本哈根)
选择丹麦:幸福指数高
还记得当时负责奖学金申请的老师问我,为什么选择了丹麦,这地方好像没什么中国留学生。我当时的官方式回答是:导师牛,学校好呗。
其实,我那时候对比了手上丹麦和澳洲的两个选项,选择丹麦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丹麦幸福指数高,地处全球最宜居的北欧,允许我爱人合法工作(这一项规定,真的很少有),而且游玩欧洲也比较方便。这些因素和我攻读博士学位貌似没有多大关系,但其实,正是北欧这种生活和工作氛围,潜移默化地让我把握了攻博期间的主动性,让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不爱社交:精力放在攻博上
动身出国之前,甚是担心各种文化冲突,种族歧视以及当地的社会治安。其实这些问题的确在大部分的留学国家中都是很常见的,例如美国、澳洲、法国以及意大利。但是对于身在丹麦的我来说,似乎从未遇到过这些问题。这也许跟丹麦人(北欧人)十分内向的性格有关,很多内在的东西都没有表现出来。我们在哥本哈根感受到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大部分是冷漠式的礼貌,我也的确没交到几个很好的丹麦人朋友,最好的也许就是丹麦朋友也许就是我自己的导师了。找一个能分享生活的话唠丹麦人真的很难,我最不能忍受的是午饭时间,大伙儿坐在餐厅的圆桌上沉默的吃着饭场景,对于我来说简直不能忍受,尴尬到爆表。我的丹麦伙计,你们就不能聊聊新闻娱乐之类的吗?
但这种甚少社交、家里蹲式的生活方式,也使我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攻博上,这两年来的大部分周六时间,我都可以在实验室或者办公室里面高效地工作。
生活便利,住房紧张
作为一个只有500万人口(华人只有1万左右)的北欧小国,丹麦早已经实现了共产主义了,北欧人的富裕也是全球皆知。在首都哥本哈根,人们虽然冷漠了一点,但是生活确实十分便利。我曾粗略的游历过美国和欧洲几个老牌发达国家,相比之下,哥本哈根的基础设施先进程度以及生活超市的数量和分布的确大大的提高了这个地方的宜居程度。
但是对于留学生的住房问题,却令不少人头痛。最近校报里面还报道了学生睡大街情况。在过去两年半里面,我和爱人就住在合租房里面的一个20多平的单间,还要与其他方可公用厨房卫生间。但也许是因为居住条件差,我也“被迫”花了更多的时间呆在在设备齐全的办公室里面,专心攻博。
爱人挺喜欢这里的,说这儿人少清净,朝九晚五挣得多,房价不算贵,假期又多,只是天气差一点,餐厅食物又难吃又贵。我说,是啊,我也喜欢这种简单的生活,这儿简直是地球上的乐土,但是咱们还年轻,还可以多折腾一会儿,而且可别忘了,我们的大广州可是有你最喜欢吃的虾饺、烧麦、肠粉、白切鸡和靓汤……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