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菁英荟 > 正文
有效应对文化冲击,关爱留学生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作者简介:原玲玲,博士,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专业:管理/组织心理学,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复杂工作环境中的人类心理现象和行为研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大背景下,我国与国际间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多领域之间的交流日益加深,我国是留学生输出大国,从19实际70年代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走出国门开始,多年来许多优秀的学子相继到国外留学,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不但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也同时促进了中外文化教育的交流,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出国留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生活,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了解异国的风土人情,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这种看似浪漫的生活,其实对留学生本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留学的生活意味着客居他乡,在全新的环境中面临文化隔阂、语言障碍、学习压力甚至民族歧视等多种问题,给留学生的心理、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带来了诸多的困扰,随之而来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应运而生。因此,海外留学生如何有效的应对文化冲击,保持心理健康,对一个成功的留学经历至关重要。


  美国人类学者罗伯特·雷德菲尔最早提出文化适应的概念,指两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在接触的过程中导致的文化模式的变化,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当一个人从自己的国家一句道另一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国家生活和学习时,面对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所产生的一种迷茫、沮丧和无助的心理感受和体验,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心理过程。从抵达目标国家开始,我们会经历一个‘文化休克’的过程,并度过一个跨文化心理适应的关键时期。跨文化心理适应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蜜月期。这时刚刚置身于异国他乡,处在完全新鲜的环境和感觉之中,初到外国看什么都有趣,对什么都新奇乐观,处在一种兴奋地状态,心境感觉非常好,这时尚感觉不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一般来说,这个阶段历时约一个月。


  2)沮丧期。度过美好的‘蜜月期’之后,留学必须开始严肃的面对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加上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的差异,他们开始感觉到文化冲击带来的压力和痛苦。这一阶段会经历一系列负面的心理体验,沮丧自卑、焦虑无助,烦躁不安和缺乏安全感,想念家人和朋友,这种情形一般要持续3-4个月。


   3)调整期:经历了前面两个阶段后,留学生们需要想方设法解决各种遇到的问题,并已经对新文化和新的环境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们逐渐能适应新的文化氛围并能基本应付生活工作中的问题。


   4)适应期:这是一个适应和重获自信的阶段,经过了几个月的磨合与调整,大部分留学生们逐渐适应、理解了当地的文化氛围,对于不能接受的部分,也能采取一种更加宽容和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在此期间大部分留学生都能重建自信,情绪趋于稳定。


  文化的冲击会给留学生们带来许多困扰,情绪低落、焦虑抑郁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尤其是个性腼腆、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到的冲击更大,内心体验更加尖锐,更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适应障碍,给进一步的工作学习造成压力。


  多年来,因为几乎每一个前往异国他乡的人都能经历和体验文化冲击,所以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试图从各种角度对这这种社会心理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对这种现象出现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1)母语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差异是最主要的原因。如何界定文化差异的概念?西方的研究者引入了‘文化距离’的概念,文化距离是指本国文化与移居国文化的差异程度。本国文化与移居国文化越相似,经历的文化冲击就越小,反之亦然。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我国留学生在日韩等受中华文化圈影响深远的国家能较快融入当地生活,而欧美地区等差异巨大的国家,经历的文化冲击较大。这种差距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语言障碍,虽然在国内已经通过了各种外语能力考试,但完全适应真实的语言氛围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2)个体差异对受文化冲击的程度感知上有直接影响。每个留学生的年龄、性别、人格特征、生活经历等个体差异,直接关系到文化冲击对留学生的影响程度。根据相关研究显示,相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年龄小的学生易于适应新的环境,遭受的社会适应冲击较小,他们的挫折主要来自于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弱。已婚生子的且没有亲人随行的留学生更难与适应新的环境,受到的冲击较大。人格特征外向开放的学生比内向型的学生更易于开放自己,派遣孤寂,更容易融入当地的文化社会生活,收到的冲击感受较小。而人格内向且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则在这种环境下容易情绪崩溃,较易出现心理障碍等严重问题。曾经有过在国外生活和学习经历的学生因为之前的经验基础,受到文化冲击的程度较轻,尤其是再次留学的国家和之前国家相关尤甚。


  3)同胞组织和当地社会文化成员的社会支持程度意义重大。研究显示,海外留学生的社会交往将会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新文化。留学生一般希望从本国同胞处寻求帮助,如果来自同一国家的留学生数量较多,能够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或影响力的社交圈,反而对其他国家的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排斥。而一些同胞人数较少的留学生,往往被迫通过室友、同学等拓宽自己的社交渠道,便于结识本地朋友。一般情况下,由于文化背景、沟通模式的不同,当地文化和国人交往存在一定的障碍,留学院校对留学生的辅助服务设置不足,得到本地文化的社会支持途径极其有限,尤其对于个性内向的学生来说,更可能出现适应性障碍。


  虽然文化冲击是留学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预测其发展模式,根据问题的起因制定一系列应对措施,将其不良影响降到最低。这不仅是相关部门的重要任务,也是留学生对自身负责的必然要求,既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也需要留学生自身的不断学习和调适。


  1)到达目标国之前尽可能的强化语言应用能力。语言是人际交往沟通的桥梁,掌握好所到国家的语言,是能否在此立足的必要条件。除了完成相关的英语能力考试外,应尽可能提早在出发前,对外语的通说写能力进行进一步强化,比如采用集中浸润式训练,针对国外学习必备的外语演讲、论文写作等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帮助其在到达目标国家后尽快的克服语言障碍。


  2)建立相关机构,对留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督导。面对留学生在目标国期间的心理问题,政府相关机构应引起重视,应在所在国家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留学生指导站、心理咨询点等机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为广大留学生工作、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帮助。同时,也可通过定期组织联谊会、网上论坛等形式,及时对留学生状况进行监督,便于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心理疏导。


  3)完善相关政策,积极开展跨文化培训。大量相关研究表明,提前了解当地文化能有效的缓解文化冲击带来的影响。国内外很多专家提倡对到异国从事经贸、教育文化及其他性质交流活动的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帮助他们提前了解和掌握前往国的基本情况。其中,地理条件、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是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的主要因素。如果在出发前,除了强化外语训练外,还应接受完善的跨文化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当地的传统、观念、社会等级、价值观等情况。帮助留学生做到知己知彼,对文化中的主导性价值观进行比较,找到共性和差异,预测可能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对留学生做好出国的心理准备意义重大。


  总而言之,公派留学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根据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选拔优秀人才出国深造的一条重要途径。留学生学习期间的身心状态很大程度决定了留学的效果,应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引起重视,保证留学生们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在异国他乡学习,为祖国的未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wangf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