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菁英荟 > 正文
我在伯明翰的两个月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作者:黄利华  

  经过材料递交申请、专家考核等阶段,我很幸运地成为了2016年菁英计划学员之一。由于迫不及待想开展研究工作,于是按照相关要求,完成了行前培训学习、市留学服务中心协议签订、导师学习交接、学校研究生院派出手续、签证办理等手续后,于2016827日我便出发前往了伯明翰大学。


融入华人圈子,我不觉孤独


  初到英国,第一周便是各种琐事的办理:主要是生活必需品采购、BRP卡领取、警局注册、外导碰面及日后学习安排、学校学生ID卡办理、办公室钥匙配置、同一个研究方向组同学熟知。就这样,第一周在一种全新的语言和人际关系环境下,迅速地完成了初步安顿。感觉颇有收获的是口语交流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由所在办公室一个性格开朗的中国女留学生引荐,我加入了学院里的华人小圈子,在其中有就职于伯明翰大学的中国国籍老师(lecturers and senior lecturers)、受资助于csc(中国留学基金委)并在伯明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华裔加拿大籍博士生、中英联合培养博士、中国访问学者、留英硕士。


   几乎每月两次的聚餐让我很快融入了这个小家庭。他们虽有着各自的学术背景和人生经历,但却有着类似的人生追求,即通过就读高等学府的硕士和博士不断进行自我积累,而后通过自己热爱的工作实现人生价值。每个人个性鲜明,并乐于与周边不同背景、层次、经历的人交流,每每面对问题的讨论,他们都能坚持己见的同时也保留对别人不同看法的尊重和理解。因此每次的聚餐交流,总能参与到大家热烈的讨论中,并能在专业知识的交流上能感觉到思想的火花碰撞。这让虽处异国他乡的我,却不感觉到孤独。



1 第一次的小范围聚餐              2夜访伯明翰工业区


  此外,由于自己亲身经历了一次入室偷窃,因此还是想提醒留学海外地同学们务必小心谨慎。在保护自身安全问题上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务必在天黑之前返回住所;二是出门一定要将所有门窗锁紧,不给小偷可趁之机;三是节假日前后是偷窃和抢劫高峰期,需格外提高警惕。 


学术语言表达提升明显


  作为联合培养博士,有着毕业的压力,因此我尽快和外导对接了细致的课题研究安排。承接达到英国之前与外导的交流,他很快给了我研究课题的建议,并提供我很多可快速获取相关资源的入口。具体学习形式为每周2次固定一对一交流和小组交流(一般用ppt汇报);其余时间以邮件、skype、电话等多种形式交流。


   交流时间之外的主要任务在于导师给我的文献阅读任务、问题思考及研究报告撰写,外导定期检查并对我的研究报告进行修改。由于学术成果对语法、语言组织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清晰的把意思表达出来,还需要语言简练,逻辑严谨),导师针对我的研究报告做了大量修改,主要在于语言的更加凝练、研究报告框架的些许调整、部分具体内容的修改。经过2个月的磨合,我很明显地感觉到了自己学术语言表达上的提升和学术思维上的进步,虽然时常倍感压力,但是觉得非常值得。


   由于所研究课题为旧城形态和旧城更新,在不断查阅文献和与导师交流过程中,感受到英国旧城也曾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建立了至今较为完善的旧城更新和形态保护的管理体系,中国的旧城更新随起步相对晚,但也有后发优势。



3 每月2次的学术研讨会             4 学术研讨会后的自由讨论


未来展望期待归国后学以致用


  时间如流水,2个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2个月的生活和学术收获让我更加珍惜未来的10个月时光。



作者生活照,摄于20161112日,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教堂。


  期望通过一年的学习,熟练掌握英国针对旧城更新的政策体系并深谙其背景,以便回国后结合国内现状运用到实际工程中。未来的工作将努力选择半政府单位的技术部门,这样既能在技术文件编制项目中将所学学以致用,同时又能对接政府平台结合国情给出政策的调整建议。


  此刻,怀着无限的憧憬记录下目前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激励自己的同时也传播孜孜不倦的“菁英文化”。  


  作者简介:


  就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2015级),2016年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地理、地球和环境科学学院留学,研究课题为旧城形态和旧城更新。  


责任编辑:wangf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