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教育强国建设一年间 > 大家谈 > 正文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
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统计分析研究所副研究员崔吉芳
发布时间: 来源: 育见新闻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一年来,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一体统筹推进方面有怎样的变化?今天我们专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统计分析研究所副研究员崔吉芳。

  育见新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一体统筹推进指明了怎样的方向?

  崔吉芳:三位一体统筹发展是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的,阐明了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辨证关系。同时也勾勒了“教”、“科”、“人”三位一体统筹发展的蓝图,为我们加快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实践的路径。

  我觉得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一致性”,一个是“一体统筹”,它的核心方法是三者的相互支撑和有机结合。

  我们知道在所有的图形里面,三角形是最稳定的,那教育、科技、人才三者间它们是互相连接、互相支撑的,在这个有机支撑结合的过程中,它为我们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的动能也是最为强劲的。测评教育强国指数的研究中,我们评估的是教育强国,实际上也是把科技和人才的元素融进去了,融在哪里呢?

  融在教育对于人口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融在我们国家高水平科技工作者的全球影响力方面,也融入到我们教育强国的评价中。

  育见新闻: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科学教育的火热开展,为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助力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协教育的加法,这道加法题到底应该怎么做?

  崔吉芳:以前我们的教学注重的是知识,孩子掌握了什么?

  但是现在我们要关注的是他的核心素养,我们的课堂不是原来这种填鸭式的教育,而是从整体的谋划设计引入更多新技术的元素,比如现在的人工智能,让孩子们更有体验地去参与课堂。我们不能只考100分,而是你要有真正的动手能力。

  我们整个社会、我们的家庭,全社会要形成一个合力。比如说学校和各种科技馆的合作,把社会上现有的、更加丰富多彩的知识融入到课堂里面去,孩子们走出课堂,能看到、接触的更多。

  我们还要改革评价的方式。以前我们所有的科目考试好像都是一张卷子,学生们来答题。那现在对于科学,它可能就不止是卷子的问题,让孩子们的展示平台更多、评价更加多元,不光是老师评价,学生之间也可以评价,自己也可以评价。

  这样通过评价方式的丰富化、多元化,让孩子们真正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素养、科学的能力上,有所成长、有所收获,也是为未来的小科学家成为大科学家,奠定一个基础。

  育见新闻:其实科学涵盖的门类很多,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甚至是我们平常说的种花种草。怎么样去挖掘孩子的兴趣,让他在众多的门类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崔吉芳:一个方面让孩子们有广泛的阅读的兴趣。阅读不止是故事的阅读,其实现在很多科普类的知识也非常形象生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开阔了视野,自己也会发现很多感兴趣的点。当我们看到孩子对某个东西感兴趣了,作为家长或者学校老师,你就可以投入这个点,把它慢慢挖成一个更大的面。

  另外一个方面,科学其实来源于生活。比如说春天,你看万物复苏了,孩子们到了公园里,看到了小蝌蚪,看到了花草,可以有选择性地做些实践活动。比如说他自己种植,这也是很多学校经常开展的活动。他做好每一天的记录,看到一颗小种子,从小种子慢慢萌发、生长,同时也会发现生长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植物招虫了等等,在日常生活他自己亲自尝试的过程中,孩子也可能比在单纯的课堂学习有更多的收获。

  育见新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支撑,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

  人才选拔上来之后怎么培养这其实是给高校的一道考题。近年来各个高校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没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或者是比较好的经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崔吉芳:从2020年开始,国家推进这个“强基计划”,在国家人才选拔方面应该说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在这个选拔的过程中,我们把人才的选拔和长期的培养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这也更有助于人才的成长进程。

  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本科阶段实行导师制,也就是一个导师指导几个学生。这样不管是学业发展还是学生个人的兴趣发展,包括对一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方面,师生之间的交流都能更加深入,导师可以给他的学生提供更加清晰的指导。

  另外还有很多的学校是探索学院化的改革,在基本专业的基础上,根据大的文科方向、理科方向进行融合。我们现在很多科学探索或者是科学的新增长点、新突破点,往往可能是在一个交叉学科里产生的。

  这也就是需要学生拥有更广博的知识基础。在交叉融合里面,去发现新的东西。这种学院制的探索,让学生在不同的学院里学习,他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有了更多的积淀,在此基础上,他在发展个人专业方向和领域往往有更好的突破。

  未来,我们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一方面就是对于学生的培养,在学校方面要形成一个长效机制,在学生一进门的时候,就有一个更加长远的规划。

  第二个方面就是交叉融合地去培养,让学生更容易形成突破性的认识,让他的知识框架结构更加完整,能找到自己切合的点。

  第三个方面就还是更加多元的评价机制。怎么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这些方面我觉得都还可以有更多的探索。

  育见新闻:我们的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其实在建成教育强国的这个过程之中,人才和科技一定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那么未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统筹推进,您还有怎样的期待?

  崔吉芳:站在国家宏观战略指明的路径和方向高度上,我们全社会能够更好地从制度、社会文化上形成合力,在未来一定能看到教育的新样态。

  我们的人才培养,会更加适应于科技的需要。我们也会看到科技带来新的动能,人才的蓄水池也会越来越饱满。每个人他能够发挥能动性,发挥他在社会中的活力。我们会看到教育的新样态、科技的新动能、人才的新活力,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强国梦想一定会实现。


责任编辑:贾文颖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