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未来产业能够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要在现代技术、未来关键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就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前瞻布局我国基础学科。
2018年,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出台以来,我国高校深入开展新工科建设,实施“强基计划”,探索本研贯通培养。尽管我国在铁基超导、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异构融合类脑芯片、石墨烯可控折叠等重要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但我国基础学科布局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基础学科多而不强,具有重大原创成果的颠覆性创新仍然偏少,具有引领性的原创观点和理论成果仍不多见。基础学科布局过于分散,缺乏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难以形成合力。
二是基础学科布局与未来产业缺乏相互支撑,特别是在尚未厘清未来产业精准布局之前,就要求高校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容易导致学科布局缺乏政产学研的真正融合。
三是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研究与发展经费的比重,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除此之外,我国工业企业研究与发展的经费总额和投入强度也有待提高。
四是顶尖基础学科人才匮乏。近年来,我国研究与发展人员总量增长迅猛,但其中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技术人员增长缓慢。此外,尽管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但我国对全球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仍有待进一步增强。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为此,建议:
1.加强统筹谋划。研究机构难以独自突破基础学科关键科学瓶颈,应统筹全国科研力量,组织专家列出与未来产业紧密相关的基础学科战略必争点清单,形成体系布局,落实任务清单,充分体现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
2.加强顶层设计。立足国家战略安全且已显露曙光的未来产业,编制基础学科发展专项规划。重点围绕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10-15个战略先导示范基础科学基地,制定时间表线路图,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领域精准发力,助力走上世界产业价值链最顶端。
3.加大投入力度。中央及地方政府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总经费的比重由目前的6%逐年提升至10%-15%,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行政考核等方面引导国企将营业收入的1%-3%用于基础研究,将基础学科生均拨款提高为其他学科的3-4倍,通过免征购房税、提供优质学位、年收入不低于四级教授收入等综合措施吸引、稳定和扩大基础学科从业人员。
4.加强人才培养。以科教融合、学科交叉的模式培养下一代科技领军人才,健全完善博士生培养与科研任务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明确各类科研基地的人才培养功能及相应任务,促进“教学—学习—科研”连结体的形成。鼓励科研团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丰富数学、物理及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鼓励有经验的科学家承担基础课教学。健全完善科学精准的选贤任能机制,以解决问题成效为衡量标准,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制定吸引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移民的政策。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