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安泽: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
发布时间: 来源: 北京大学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重大。2021年三月,来自柬埔寨的苏文同学提议,北大的留学生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一封信,大家都积极响应,怀着激动的心情,纷纷在信中表达对中国共产党最诚挚的祝福。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6月21日,我们收到了习主席的回信,那天晚上,每个人都难以平复内心的激动。习近平主席在信中让我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把我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对在中国学习生活的我们来说,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促进世界各国间的相互理解贡献一份力量,我们责无旁贷。于中国之情一往而深        

  2005年,汉语与众不同的优美音调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对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拉脱维亚缺乏汉语师资力量,尽管我清楚地知道汉语学习的难度 ,但我依然将对汉语的热爱化为一腔孤勇,带着家人的支持和鼓励,踏上了汉语学习之路。那时,懵懂的我只是希望从兴趣出发,学好汉语,增加自己的就业优势。在两年后“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我见识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选手们的实力,发现自己的汉语水平仍需提高。我意识到,兴趣只是追梦的第一步,只有到中国去,我的汉语梦才能与现实产生交汇。妈妈也一直跟我强调,要学习一种语言,语言环境必不可少。于是,2008年,在家人的支持下我的中国求学之旅开始了,而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一来就是十几年。

  安泽参加第六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汉语大赛

  耳闻不如目见 我深以为然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到,百闻不如一见,对此我深以为然。来中国前,我对中国的印象基本从成龙的武打片和中国古风题材的电影塑造而成,所以我曾经想象过在中国应该没有人穿西装,也没有一望无际的高楼大厦,四处则都是故宫般的建筑与青砖黑瓦的胡同,而穿着旗袍的中国女子优雅地拿着油纸伞会与我擦身而过等。。。可到了中国以后我才发现,原来我完全不了解中国的现在。。。中国已是如此的超前、发达。当然,如今随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都看到了“中国速度”这一词形容的不仅仅是中国高铁。在中国的时间久了,作为农业大国走在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针对乡村发展的政策与事迹引起了我的注意。        从小,我对乡村生活非常感兴趣,来到中国以后,我了解到中国一直很重视乡村建设,所以很好奇中国是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走访了许多中国村落后,我的感受是如果过去最困难的时候中国经济是靠农村和农民支撑的,那么今日中国迎来繁荣昌盛的日子后在尽其所能帮助农村人口过上好日子。其中,天津蓟州区的西井峪村(“石头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村留守老人较多,曾经比较落后,但在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石头村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建设,将咖啡等现代文化融入到传统文明之中,大力发展旅游业。石头村已经焕然一新,吸引着许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在探访中国乡村的旅途中,通过和当地村民的交流,我还了解到,很多从前闭塞的村庄在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以及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依托各地优势,走上了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中国的乡村前景一片光明。总的来说,中国乡村之旅让我意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上,不忘初心,使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充满了欢声笑语,这真的令我非常敬佩。

  在天津市宝坻区黄庄镇与某村的村民交流沟通

  去过的地方越多,一个想法越是离不开我的心。不少外国友人对中国的了解存在概念化现象,对中国乡村更是知之甚少,而我认为要想更好地了解中国,就得走进中国乡村,吹吹乡村的风、触碰乡村的土,与当地村民交交心。有鉴于此,我把在中国乡村的见闻整理成了一本书,想向世界展现中国乡村在振兴过程中步步攀升的脚印,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而全面的中国。        2020年8月,心愿如愿以偿,一本书,一个我笔下中国乡村的故事扬帆起航。

  《老乡安泽》

  北京大学 —— 与知识对话,与历史对话

  2020年9月份,北京大学成为了我人生新篇章的名字。继续工作还是读博选择之间的思想斗争没能阻止我鼓起勇气踏进这大名鼎鼎的学府,开学典礼别上印着中国领袖毛泽东亲笔题写校名的校徽对我而言不仅是开启漫长学习、磨练与成长的象征,更是我独特感受并读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画卷的方式。这一感悟不是一开始就有,刚入学时忘却的是空间始终与时间相依为命,一部为庆贺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的《觉醒年代》影视剧似乎也让我“觉醒”了。追剧时未料到的是原来中国共产党的从“孕育”到“建立”、国家走向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进程与北京大学的渊源居然如此之深。我开始回想,原来之前同学提起过的李大钊先生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原来多次在学校里路过的雕像就是纪念这位心怀家国的革命烈士。。。故事讲到鲁迅先生的时候,我再次刷新了对这位作家的认识。朋友们曾分享过童年的回忆讲到鲁迅先生说,他写的《自嘲》诗歌有点不太好背,而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也是20世纪初中国改写国家命运过程中的中坚力量之一。原来,他撰写的《狂人日记》是唤醒全国人民道路上很关键的一部作品。当然,还有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圆形的北京大学校徽也是鲁迅先生的设计。。。后面还有好多好多的“原来”。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一点一点重新认识了北京大学,也感到学校除了教给我的知识以外,也是一座带领我读懂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桥梁。我知道当时北京大学的所在地不在颐和园路上,地址也许会变,但始终不变的是属于北大风貌与气质。学校成为了我们北大留学生对话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地点,引领我们通过过去了解中国的今天。今年,在北京大学留学生办公室组织下,我们一起参观了校内的中国共产党一百周年主题展览,部分同学参与了留办组织的校外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与真实生活情况的实践活动等,而今年最难忘无疑就是一起执笔写信与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经历。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要做好中国与世界之间民心相通工作的信念。

后疫情时代 —— 践行初心使命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了考验。到北大之前,我在拉脱维亚待了大半年。疫情期间,我一边教我朋友的孩子学习中文,讲我的中国故事,一边在家乡拍视频,向中国介绍拉脱维亚,希望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和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做出一点贡献。

  我的拉脱维亚“小徒弟”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思考了很多。在拉脱维亚时,每一天的新闻都是从报道疫情情况开始。看着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疫情情况的报道,正面与负面的声音兼有。面对后疫情时代生活,我陷入深思——我们本来就生活在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越来越难甄别的时代里,而步入到后疫情时代,我们不得不更加依附于互联网与隔屏交流的方式。我们如何与何时能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面对面交流,这个问题预示着人类回到靠“百闻”了解一个国度,难以实现“不如一见”的困境。此现象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来中国生活学习除了是我对理想与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以外,同时有潜在的使命和责任——用自己的眼睛和声音,告诉世界真实的中国模样。在我的经历中,我渐渐明白作为一名中国留学生和一名媒体工作者,我应该像习近平主席所说那样,为促进世界各国民心相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希望我能够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传播到世界各地去,促进中国与我家乡乃至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谊之桥”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杨匀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