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十九大专题 > 留学故事 > 正文
千里之“声”尽“呐”耳中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我来自美丽的海滨城市天津。小时候,我经常跟奶奶去海河边散步乘凉。奶奶手中摇晃的蒲扇,以及被夕阳染红的海河两岸,成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于是,在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带着心中对大海研究的向往,我申请到美国东北大学攻读电子工程系海洋遥感方向的博士。


  海洋声学遥感技术是海洋科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是用声学方法在海洋中遥测水下生物、海底自然现象、海洋航行器等的技术。简单说,就是水下的“顺风耳”,海底的雷达——声呐。


  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特性,集中于对物质声学特性和发声特性的研究,例如研究各类海洋生物、人造航行器的发声原理和声纹特征。


  二是创新方法,也是目前工作的核心。我们小组自主研发了“被动海洋声学波导遥感”技术,在硬件上突破了小规模水听器阵列覆盖范围小、探测距离短、定位精度低的缺点,设计并研造出数百个水听器元组集联而成的大规模阵列,实现了半径高达180公里的广域实时精准探测。在软件上,我们突破了以往通过人工方法对遥感数据的处理瓶颈,利用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的方法,形成一套水下智能实时探测识别追踪系统。我们的这一成果已在Nature上发表,并得到同行认可。


  三是寻求突破,未来我们将不断探索,有效运用“声、光、电”等多种探测手段,实现对海洋的全方位、立体式观测。


  研究海洋,既是我的专业,也是我的兴趣。在我的研究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随科考船Knorr在挪威海域进行大型试验。科考船从波士顿出发,横跨大西洋,沿着挪威海岸一直驶入了北极圈。海上的风浪不可预测,我们整组团队齐心协力,克服了晕船、恶心、呕吐等种种生理困难,24小时无间断实时监控,最终取得了宝贵的海洋数据资源。


  实验结束的前一晚,我来到甲板上回收船尾的探测器。远处的海洋神秘而宁静,除了船头微弱的灯光,我置身于一片黑暗的夜色中,静谧而孤独。在科研的道路上,有时,前方可能既没有指路人,也没有引航灯塔,唯有秉持对科学的强烈向往,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


  作为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1.8万公里海岸线的海洋大国,中国正在大力建设海洋强国。各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纷纷成立了海洋学院,积极发展海洋科学研究。对于海外留学的我,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为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事业发展平台。


  今年是我攻读博士的最后一年,也将是我科研道路上的崭新起点。我希望毕业后能回国从事海洋研究方面的工作,和国内的专家学者一道为祖国的海洋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未来,我希望自己能站在中国的科考船上,在中国的海域,与自己的同胞一起,共同完成对海洋科学的无尽探索。(作者就读于美国东北大学电子工程专业,2016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特别优秀奖获得者


责任编辑:刘晓蕾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