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曾经只是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存在于我的脑海,不曾想在自己的求学和职业生涯中会与之结下不解之缘。1987年夏天,我从贵州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后,进入学校外事办公室,由此开启了我近36年的国际交流和来华留学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学生、老师、外事工作者、国际交流合作和国际教育负责人,我与东南亚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所在的贵州大学,不论是出访、出国留学的师生抑或来访的客人,以及就读的国际学生,都少与东南亚国家挂上钩。1995年7月,亚太大学联盟(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of Asia and the Pacific,AUAP)在泰国苏兰拉里理工大学成立。来自17个国家的48名大学校长、副校长参加了成立大会,其中就包括贵州大学校长。贵州大学与成员学校中的泰国苏兰拉里理工大学(Suranare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暹罗大学(Siam University)、泰国亚洲大学(Asian University Thailand),以及菲律宾安吉尔斯大学(Angeles University Foundation,又名“红溪礼示大学”)等成为姊妹学校,真正打开了贵州大学与东南亚国家交流合作的大门。但当时的合作数量有限,渠道较窄。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也提出了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中国视东盟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和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双方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要平台,不断深化彼此间的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有力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民心相通。共建“一带一路”10年来,贵州大学抢抓机遇,积极行动,先后与东盟10国的40余个教育机构、大中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双方在交流互访、师生互派、科研合作、教育援外、联合办学、留学生培养等领域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以来华留学生为例,2008年前,在贵州大学留学的“一带一路”国家学生仅为个位数,学习也只限于语言学习或就读个别本科专业。2019年,贵州大学共接收长短期来华留学生1419人,来自79个国家,以“一带一路”国家为主,其中东盟国家留学生超过300人,分别在20个学院40余个专业进行语言学习和接受本硕博学历教育。
与东盟国家教育交流合作的推动者
在长期的国际交流和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结交了很多外国朋友,在东盟10国建立了很好的人脉关系,这些国家的很多知名高校和教育机构都曾出现在我的走访名单里。我为推动贵州大学与东盟的高等教育合作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这其中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至今难忘。
2009 年 8 月,柬埔寨智慧大学校长 Dr. Chea San Chanthan(左) 在首届“中国 - 东盟教育交流周”上与中国高校参会嘉宾亲切交流
记得2009年筹备第二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时,我负责嘉宾的邀请工作,组委会希望能邀请到东盟10国的高校代表参会,实现中国和东盟的“大团圆”。我校与柬埔寨高校原本没有合作关系,难以确定具体的邀请对象。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网上查找,给能查找到联系方式的学校发去了邀请,其中就包括柬埔寨智慧大学(Pannasastra University of Cambodia)。该校是柬埔寨国际化程度很高的著名学府,全英文教学是其特色之一。邮件发出后,本以为会石沉大海,没想到数天后得到了对方的回复,表示愿意来参加此次活动。后来,该校校长Dr.Chea San Chanthan(我称呼他Dr.Chea)亲自前来参会。此后数年间,通过Dr.Chea,贵州大学邀请到了智慧大学多位校领导前来贵州出席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
我与Dr.Chea的友谊也由此开启。2010年4月,我随学校代表团前往柬埔寨智慧大学访问,受到Dr.Chea校长的热诚欢迎。他邀请我给该校学生介绍贵州和贵州大学,让他们了解贵州高校留学生教育情况。根据两校签署的协议,智慧大学每年会推荐优秀师生到贵州大学留学深造。有一名叫马霄月的智慧大学教师,在我校公共管理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到智慧大学工作,后来还担任了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2016年8月,贵州大学承办第九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配套活动首届“中国-东盟青年教育论坛暨演讲比赛”,负责外联的我再次请求Dr.Chea的支持,智慧大学派出了实力雄厚的师生团队,在演讲比赛中,该校4名选手取得了1个一等奖和3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由于身体原因,Dr.Chea渐渐减少了长途出访。直到2018年7月,Dr.Chea才再次来到贵州,参加第十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他特意委托在贵州大学就读的柬埔寨学生与我联系,希望能见到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我们在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不同活动,会议间隙久别重逢,再次相聚的喜悦让我们都激动不已。
后来,Dr.Chea主要负责智慧大学暹粒校区的工作。通过我的积极联络协调,2019年5月31日,贵州大学代表团一行访问了智慧大学暹粒校区,受到校区负责人的热情接待。同年8月,智慧大学再次派出以暹粒校区副校长、国际合作处处长等4人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相关论坛,并与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经济学院、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师生进行了友好座谈。
距离初次相识已有10余年光景,我与Dr.Chea一直保持联系,友谊历久弥新,贵州大学与智慧大学的交流合作也不曾间断。相信未来,我与智慧大学以及Dr.Chea的故事还将延续。
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者
2013年至2022年间,贵州大学接收长短期东盟国家留学生、为东盟各国培训本土中文教师等累计4000余人次。每年,贵州大学都会组团到东盟国家进行教育交流活动和留学生招生宣传,当地校友会都会主动协助访问安排,担任志愿者,帮忙布展和翻译。有些校友甚至在学校老师无法前往当地的时候,义务为贵州大学布展推介。
10年间,贵州大学为“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东盟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学成回国后,分别供职于所在国高校(如老挝国立大学、老挝苏州大学、柬埔寨皇家法律与经济大学)、政府机关(如柬埔寨国防部,老挝总理府、交通部、琅勃拉邦外事办,越南国家电视台等)、企业或自主创业,为母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也成为连接中国与其母国的桥梁和友好使者。
2020年12月21日,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2020首届“丝路友好使者”盛典在北京举行,贵州大学越南籍校友黎文军被授予“丝路友好使者”称号。2010年9月,黎文军进入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习中文,1年后转入经济学院开始国际贸易本科专业的学习。他性格稳重、学习踏实,在越南留学生中威望很高,被推举担任越南国别负责人,协助国际教育学院的老师举办各类活动。2015年6月毕业时,黎文军又被推选为越南校友会会长。
毕业之后的黎文军回到越南从事商贸工作。作为传统农业国,越南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农机市场潜力巨大,观察到这一点的黎文军参与创办了优农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将中国的优质农机设备引入越南的农机市场。他经常往来于越南和中国四川、贵州等地开展贸易洽谈,以在越南推广中国农机为己任,书写了一段跨越国界、互帮互助的佳话。如今,来自中国的农机已覆盖到越南几十个省市,不仅为越南农业发展带去了新技术,还帮助越南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黎文军曾说:“我将继续奔走在田间地头,把更多‘中国制造’带到越南。”
事业之外,黎文军也不忘关心母校的发展,他积极协助母校与越南开展交流与合作。2016年4月,第九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留学中国(贵州)教育展暨黔越高校合作交流洽谈会”在越南河内美利亚酒店举行。闻讯前来的黎文军和其他越南籍校友一道参与了活动的招生推介和翻译工作。他们热情地向前来观展、咨询的越南学生、家长及教师宣传贵州,分享自己在贵州大学学习的亲身体验。
2019年7月,黎文军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母校,看望贵州大学的老师和在校的越南籍学弟学妹们,向老师汇报毕业以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跟越南同学分享自己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的工作经历和心路历程。
我也有幸指导过两名老挝籍硕士研究生。其中一名叫巴侯涛的女生是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她是一个文静腼腆、轻言细语、不善交际的小姑娘,但是说起中文来,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让人不敢相信她是外国人。她勤奋努力、尊敬老师、热心助人,给我做助教期间,她会耐心细致地帮助其他留学生纠正发音、学写汉字。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业,巴侯涛还利用课余时间在老挝国立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进行教学实习,并借此机会帮助她的中国同学收集论文数据。
遗憾的是,2020年1月她寒假回国后,受疫情影响一直未能再次返校,她的毕业论文也是以网上指导、网上答辩的形式完成的。由于不能见面,我们常常会打一两个小时的微信电话进行交流讨论,一遍遍修改文稿。师生共处3年,我们亦师亦友,联系从未间断。毕业之后,巴侯涛投身中文教学工作。前几天又传来好消息,她已经结婚,现在是一名准妈妈。我由衷希望她能在中文教学领域发光发热,成就一番事业,同时家庭美满、生活幸福。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亲历者
2008年至今,由中国外交部、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已连续举办了16届,成为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万里通语言学校组织的泰国小学生“多彩贵州行” 冬令营,体验青岩古镇文化
自首届开始,我便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结下了剪不断的情谊。贵州大学接到承办第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任务时,我既兴奋激动,又忐忑不安。在我的记忆里,贵州教育史上还没有举办过如此重要、如此高规格的国际会议。贵州大学作为当年唯一的承办单位,既没有举办大型国际会议的经验,也缺乏东盟国家的人脉资源,但我们有的是信心和干劲。学校组建了由精兵强将组成的工作小组,派出工作组到与东盟国家交流较多的云南、广西学习,邀请东盟专家、学者到校传经送宝。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空前成功、影响深远。贵州大学也因此获得了举办第二届、第三届的殊荣。举办过3届后,外交部、教育部决定把贵州作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永久举办地。自第四届开始,活动由贵州省教育厅统筹,扩大了范围、增加了内容、融合了更多项目。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落户贵州,是贵州以教育带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提升国际化水平的契机。贵州大学在活动的发起、创办、组织、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通过承办和协办交流周活动,提高了认识、历练了队伍、凝聚了人心、提升了水平、宣传了学校、扩大了影响,更重要的是结交了朋友,与东盟10国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师生的国际视野、国际思维显著提升的同时,也抓住了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难得机遇。
过去15年间,每个暑假,我都与交流周共同度过、共同成长。中国-东盟校长论坛、教育官员研讨会、学术交流、教育展会、青少年文化体验……每一桩、每一件,至今历历在目。作为主要执行人之一,我参与并圆满完成了由贵州大学独立承办的前三届交流周任务,此后承办和协办交流周各类项目共计50余项;组织本校东盟留学生参加开幕式表演、接受媒体采访、拍摄宣传视频、参加各类交流周平台的中国语言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积极协助项目策划、嘉宾邀请、综合协调、材料撰写、对外宣传、翻译接待等工作,成为交流周活动的中坚力量。其间,我多次受邀为交流周自主申办项目、“演讲比赛”和“征文大赛”评委,每年为交流周志愿者做“东盟国家概况”“外事纪律”培训……
我忘不了与同事和学生志愿者夜以继日工作的情形。我们一道为交流周的成果积累与持续进步,为增进中国与东盟间的友谊、深化教育合作、加强文化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巨大努力。
文化教学和学术研究的耕耘者
理论研究需要实践检验,实践探索需要理论指导。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与东盟国家的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以及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举措过程中,在多年的来华留学教育教学和管理、国际交流工作实践中,我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素材,开阔了思路,提升了理论水平,把对东盟文化教育的浓厚兴趣转化为学术研究和教学创新。多年来,我主持多项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国与东盟文化教育交流相关课题,先后发表与东盟相关论文20余篇。我还受聘为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专职研究员,成为贵州省研究东盟国家文化教育的骨干力量和主要专家,为促进中国(贵州)与东盟国家的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自2016年起,我连续8年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开设“东盟国家概况”课程,2022年起又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东南亚概况”公选课,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东南亚的基本情况、东盟各国的地理历史沿革、文化习俗、经济发展、生活环境、教育制度及中文教育以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和教育交流合作,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化意识和国际理解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这既为他们赴东盟国家从事中文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提供了心理和技能准备,又在学生中形成了尊重、包容、了解与学习不同文化的良好氛围,同时也为促进双方民心相通、加强青年交流打下知识基础。
东盟求学和交流互访的受益者
赴菲律宾求学前,我已经从事了10多年外事工作,随着学校国际交流的发展,我愈发感到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英语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有较大差距,迫切希望有机会得到提升。2001年3月,作为贵州大学与菲律宾安吉尔斯大学学生联合培养项目的带队老师,我入选了两校教师交流项目,获得安吉尔斯大学全额奖学金资助到该校学习。我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并选定了教育管理专业。
菲律宾安吉尔斯大学是一所非营利性、规模不大的私立大学。学校管理井然有序、制度严格。其在环保节能、资源利用方面的做法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略举一二例,便可见一斑。其一,在全年常夏的菲律宾,办公室没有空调便如坐蒸笼,可是中午1小时的午休时间,学校要求熄灯和关掉空调,哪个办公室违反了规定,负责人将会被罚款。由于学生都不住校,晚上没人上晚自习,下午最后一节课结束后,后勤人员会对教学楼进行检查,确认断电、断水,保证节能和安全。其二,非正式文件的打印纸不能只用单面。学生答辩完,综合办公室会收集单面打印的废弃论文文稿,送到其他办公室“废物利用”。我至今还保留着用过的打印纸再翻面使用的习惯,还会要求同事也这样做。
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学校卫生间干净整洁。女厕所是名副其实的“化妆间”,不仅香气四溢、一尘不染,还摆放着好看的植物。课间,爱美的女孩子们聚集在镜子前涂脂抹粉、描眉画唇,“化妆间”里充满了欢声笑语、青春活力。
安吉尔斯大学的师生热情友好、乐观向上,对中国留学生十分关爱。我的老师Dr.Ayuyao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一直未婚,也无子女,自诩“嫁给了教育”,但笑称可以做我的“菲律宾妈妈”,也确实像妈妈一样关心我、照顾我。她学识渊博、为人善良。由于教育制度、文化习俗和专业背景的差异,离夫别子、辞别双亲的挂心,还有客居异乡的孤独,我刚开始的学习并没有那么顺利。理解不了晦涩的专业术语,菲律宾老师浓重的口音也需要时间习惯,龙飞凤舞的板书更是如看天书。Dr.Ayuyao在精神上给予我鼓励,学业上细心指导,耐心讲解,在其他课上弄不懂的知识点,只要是她了解的,都会给我一一解答。慢慢地,我适应了在菲律宾的学习和生活,英语水平也大幅度提升,在预定期限内顺利完成了学业。我永远也忘不了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我和Dr.Ayuyao相拥而泣的场景。还有我的导师Dr.Austriaco、我的同事Dr.Willson、安吉尔斯大学校长Dr.Angeles都是我留菲期间遇到的“贵人”。纵然难再相聚,相识就是缘分,当珍惜、当铭记。
作者(中)参加贵州大学泰国学生组织的“泼水节”活动
在菲律宾3年多的学习和生活,不仅让我的学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英语水平也有了长足进步,更让我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厚感情,不管是出访东南亚还是接待东南亚的客人,都会感到十分亲切。除了贵州,菲律宾是我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称其为“第二故乡”也不为过。这样的情感,特别能引起东南亚朋友的共鸣,对促进中国与东盟的民心相通,推动学校与该地区的交流合作起到了桥梁作用。
随着贵州大学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入发展,因工作需要,我有机会到东盟10国出席国际会议、参加“留学中国(贵州)”教育展会、进行招生宣传推介、访问友好院校等。在此过程中,我领略了东盟国家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了解了各国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制度,结识了众多的同行朋友。这些经历,为我打开了了解东盟的窗口,开阔了国际视野。不管是高级官员还是普通学生,只要热情友好、以诚相待,都会收获同样的回报。一次次的相遇,留下了一段段难忘的记忆、一份份珍贵的友谊。(作者系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原院长、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专职研究员)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