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丝路之光 > 丝路故事 > 正文
“一带一路”上的草业人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在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龙瑞军教授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带一路”全景地图和青藏高原地形图,远远望去,这两幅地图仿佛将事件“空间化”,将龙瑞军和他的团队多年来所做的工作凝聚在这两张小小的图纸上。与此同时,办公室里一幅色彩鲜艳的尼泊尔风格刺绣在灰白色的办公室里也格外显眼。“这是一位尼泊尔朋友送的。”龙瑞军介绍道。

  从这幅美丽的刺绣作品看去,我们仿佛能够看到在过去近30年间,龙瑞军及其团队在“一带一路”沿线和青藏高原区域走过的身影,在武威天祝做牦牛“铲屎官”,推动定西马铃薯出国参展,将甘肃的光伏水泵、太阳能光伏板和农业机械等优势技术推出国门,协助西藏与尼泊尔达成一项年贸易额近亿元的重大饲草国际贸易,与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和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合作,推动建立“国际草原与牧民年”……

  与牦牛结缘 与国际接轨

  1980年高考结束,时年15岁的龙瑞军离开家乡吉林农安,来到距家2500多公里的甘肃农业大学学习草原专业。求学期间,龙瑞军跟随导师胡自治做了有关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草原15种灌木能量的研究,因文章中数据分析处理得出色,经任继周教授和导师胡自治推荐,他接受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的邀请和资助,于1989年赴澳参加第十届澳大利亚动物营养年会,这是龙瑞军第一次踏出国门。

  1992年,龙瑞军成功申请到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和粮农组织联合资助科研项目,研究武威天祝乌鞘岭地区通过冷季补饲提高牦牛生产能力,由此开始了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和粮农组织长达近30年的连续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他以此为契机,选定研究课题,与该研究领域顶尖的导师和学者共同探讨。“我学术生涯的成长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资助和国际顶尖科研工作者的帮助有很大关系。”龙瑞军说,“在主持和参与的联合国合作项目中,他们都会把相关领域各个国家优秀的科研人员聚集起来开展研讨,共同推进项目,这对当时我们这些年轻人帮助很大,让我们有很多机会和许多国际顶尖的科学家探讨和研究共同关心的问题。”

  在一次次的学习、汇报和培训中,龙瑞军与英国苏格兰罗维特研究所的国际著名反刍动物营养学家E·R·Qrskov教授结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对我说,你要非常仔细地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你选择的方向,全球有几百万人都在做,那就会面对很大的竞争压力。”受Qrskov教授的影响,龙瑞军于1997年成功申请到英国皇家学会博士后奖学金,赴罗维特研究所跟随Qrskov教授从事反刍动物,尤其是牦牛的营养研究工作。出发前,他在行李箱里携带了100多瓶牦牛尿液样品。“这可是行李里最宝贵的东西了!”龙瑞军说。

  “做事要有牦牛的精神”

  全世界以谷物饲养动物为主的工业化、集约化养殖消耗了粮食总产量的30%-40%,在全球还有1亿左右的人吃不饱饭的情况下,这样的粮食消耗无疑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巨大挑战。与此同时,世界上很多无法耕种的地区却是饲养牛羊的绝佳牧场,青藏高原就是其中之一。但在工业化养殖为主流的今天,天然牧区放养系统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2007年9月,兰州大学与英国麦考利土地利用研究所共同成立兰州大学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管理国际中心,当时龙瑞军曾说:“做人要有草原的胸怀、牧民的淳朴;做事要有青藏的高度、牦牛的精神。”在青藏高原恶劣的自然条件影响下,牦牛是不可或缺的“全能家畜”,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牦牛,即使是牦牛粪晒干后也是天然的生活燃料。

  此外,牦牛作为在亚洲高原分布较广的大型哺乳动物,除中国以外,蒙古、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不丹、尼泊尔、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同样饲养牦牛。研究好牦牛问题,不仅能帮助国人,还能惠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高原人民。

  正是因为看到了牦牛在整个高原社会的重要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龙瑞军和他的团队一直在甘肃、青海、西藏和四川的高原牧场上,甘做草地生态的“守护者”、牦牛畜群的“放养者”和牧民群众的“服务者”,持续研究牦牛“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探寻放牧动物的营养代谢特征、适应青藏高原的生理与生态学机制,以及高原牦牛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基于草地生态-畜牧生产-牧民生活“三生”功能的高原草畜可持续管理金字塔模式。

  动物福利,指的是满足动物自然地表达天性的需求,是在自然环境下动物所得到的“自由感、幸福感”。动物福利越高,意味着产品附加值越高。龙瑞军介绍,传统工业化、集约化养殖下的动物,被关在笼中饲养,拥挤不堪,日常活动和天性受到限制。而在青藏高原的草地生态畜牧业中,因地广人稀,牦牛和藏羊长期在天然高寒草地上自然放养,仍处于“半野生”状态,天性较完整地保留下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凭借地理优势和放牧传统,高原畜牧业具有高动物福利的潜在优势,不仅可以增加牦牛产品的附加值,提升直接经济效益,还可以讲好牦牛文化故事,将文化加持到产品上,推动牦牛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法国红酒的出名不仅因为酒本身,更因其背后的故事。做好动物福利工作,就能讲好牦牛生产的故事,人们被故事吸引,牦牛也就不仅仅是一种动物,更是文化和理念的象征。”

  在2021年召开的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中国说”对话会上,兰州大学草地与牦牛实验室龙瑞军团队获得了动物福利领域的“年度最佳实践奖”。

  发展与保护和谐共赢的中国方案

  龙瑞军曾说,“要全球思维、区域目标、本地行动,全面系统地做研究。”他的目光,也从青藏高原望向了更广阔的“一带一路”。

  兴都库什-喀喇昆仑-帕米尔高原-瓦罕走廊地处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和中国新疆西部交汇的“世界屋脊”地区,包括巴基斯坦北部山区的奇特拉尔和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阿富汗瓦罕走廊、塔吉克斯坦帕米尔高原和中国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县。该地区总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人,其中80%以上为农村居民,涉及瓦基人、吉尔吉斯人、萨拉人、塔吉克人、哈萨克人、维吾尔人和帕米尔人等族群。这里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和东西方人文交流的枢纽,更是当代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巴经济走廊向西的门户区域,具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2019 年 4 月,龙瑞军参加尼泊尔 - 不丹 - 印度 3 国牦牛节

  同时,这里也涵盖了阿富汗、中国、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6个相连的自然保护区,总占地面积约6.75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拥有50多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伴随着高寒干旱半干旱气候, 形成了一个高度脆弱的高山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横亘其上的有除两极之外的3条世界上最长的冰川,这3条冰川与其他冰川一道,孕育了阿姆河、印度河和塔里木河,源源不断地为下游3.5亿人提供着生态系统支撑。

  然而,与此同时,该地区一直受大国博弈的深刻影响,部分地区地方性武装冲突频发,恐怖主义威胁严重。再加上该地区地势高亢、生态环境恶劣、生物资源禀赋有限、技术缺乏和社区基础条件差等制约因素,导致该区域除塔什库尔干县外,整体社会和经济发展落后,粮食短缺,农牧民普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多年来,龙瑞军团队充分利用兰州大学和甘肃省在“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民生发展合作与技术方面的优势,遵循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当地及国际合作伙伴一起,从实地综合考察调研、保护发展规划制订、技术品种模式输出、试验示范实训推广、生态环境文化保护等多维度着力,改善生计、促进民生发展,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保护与发展和谐共赢作出努力。

  2017年7月和2019年7月,兰州大学“一带一路”团队与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专家两次对兴都库什-喀喇昆仑-帕米尔高原地区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通过学术会议、实地考察、样本采集、专家访谈、群众座谈、资料查阅等方式,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他们发现,该区域在气候类型、地理地貌、植被类型、农业生产、牧业养殖、种植等方面与甘肃相似。因此,甘肃形成“小而美,惠民生”项目的优势产业,如作物、牧草、果蔬、畜禽、育种、制种、检疫、加工、农机、光伏、电商等及其配套技术与模式,可直接输出至兴都库什-喀喇昆仑-帕米尔高原地区,用于改善当地民生与生态环境,实现发展与保护和谐共赢的巨大效益。

  在深入走访巴基斯坦当地农民社区时,龙瑞军发现,巴基斯坦北部山区阳光充足,冰川融雪形成的河流虽然水量充沛,却因为电力匮乏无法用于农业灌溉。针对这一问题,龙瑞军将甘肃太阳能泵介绍给巴基斯坦合作伙伴,可以通过太阳能泵将河流水引至几十米高的台地农田中,解决灌溉问题,提高农作物产量。龙瑞军还向巴方提议充分利用北部丰富的冰雪资源,发展相关冰雪运动项目,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2017年-2022年间,龙瑞军团队依托山地生态农业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通过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合作渠道,陆续向巴基斯坦北部山区和不丹合作伙伴提供苜蓿、燕麦、红豆草和黑麦草等多个优质培育牧草品种,通过试种试验,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并进行推广和示范,在当地畜牧产业发展和牧户减贫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甘肃省在山地农牧业的技术、设施及人才优势、发展模式和扶贫经验,为这些地区的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这些惠民措施有力提升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牧区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贡献。

  互惠互利 共同发展

  结束巴基斯坦的“旅行”,龙瑞军的目光又转向了尼泊尔。尼泊尔北部山区海拔高,马铃薯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但40%依靠进口,粮食安全不能得到保障。看到这个问题,龙瑞军立刻想到了甘肃定西的马铃薯产业,作为马铃薯之乡,“定西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的谚语一直为人熟知。2017年12月,经龙瑞军推荐,定西一位马铃薯种植的企业家参加了“兴都库什喜马拉雅适应创新科技成果展”。展会上,定西马铃薯系列产品大受欢迎,双方达成了合作事宜,相关企业家还受到尼泊尔总统的亲切接见。

  日喀则地处我国西南边陲、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是西藏自治区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牧民以饲养牛羊家畜为主业,但由于当地自然环境严酷,饲草料供给能力有限,需从甘肃酒泉等地购买苜蓿、燕麦等饲草料,而两地相距2000多公里,运输成本大。与此相对应的是,尼泊尔南部平原一年可种四季作物,冬季种植青贮玉米可生产大量青贮饲料,该地区与日喀则边境口岸直线距离仅有300多公里。根据这一情况,龙瑞军协助日喀则与尼泊尔达成重大国际贸易合作,尼泊尔每年计划生产日喀则地区急需的青贮饲料并销往西藏,既能解决日喀则冬季牧业生产的缺草问题,提高家畜生产能力,增加牧民收入,又能减轻当地草地压力,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同时促进尼泊尔农业发展,改善民生。“这正是‘一带一路’互惠共赢的核心理念。”2023年7月,首批尼泊尔青贮饲料已经西藏吉隆海关进入西藏,不久的将来,该项目有望成为尼泊尔首个年贸易额超亿元的对华出口项目。

2019 年 6 月,与巴基斯坦吉尔吉 特红旗拉普村民委员会座谈

  “每个国家都有各自最迫切需要的东西,有时部分国家的需求是相似的,但这些需求又是有优先痛点顺序的,在和这些南亚、中亚国家交往时,应根据他们所需的优先级和我们国内的优势资源对应起来,这样才能更快地促进高质量合作。”龙瑞军说。

  在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

  2022年3月15日,对龙瑞军来说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这一天,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决议通过2026年为“国际草原与牧民年”,该决议得到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102个国家以及303个国际组织的一致支持,这是国际牧民联盟运动的里程碑事件。早在2014年前后,龙瑞军便作为推动国际草原与牧民年国际支持牧人小组(ISG)成员及后来的东亚区主席,和全球协调小组成员及其他成员一道为这一事件奔走呼吁。经过8年多的努力,这一工作圆满完成。“这意味着草牧业工作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关注,对中国这个草原资源大国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2023年5月底,在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召开的区域草原管理与多重效益研讨会上,龙瑞军提议的成立“亚洲高原草牧业协会(Asian Highland Pastoral Association)”和“亚洲高原游牧民节(Asian Highland Nomadic Festival)”被纳入2023-2026年区域合作计划,并将于2023年内分别在中国和不丹启动。

  未来,龙瑞军和他的团队将继续深耕青藏高原草畜生态系统完整性管理和产业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技术合作与示范推广,促进甘肃优势产业“走出去”,把更多的政策便利、技术优势和科研成果变现,讲好“中国故事”、推广“中国模式”,提升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责任编辑:刘晓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