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丝路之光 > 丝路故事 > 正文
人才培养为“一带一路”厚植民意基础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兰州交通大学以严抓准入、强化管理、服务社会、扩大交流等措施,有效应对挑战,提升了国际教育质量。经过10余年的发展,学校已构建起契合自身发展规划的规模化、系统化国际教育体系,“留学兰交大”品牌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可。来华留学生学历层次实现了从汉语言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的全覆盖。

  如今,学校已培养2000余名国际人才,来华留学教育已成为提高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支点和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并有效助推甘肃省乃至全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教育、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突出交通特色,主动对接沿线国家人才培养需求

  顶层设计、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是来华留学事业的坚实基础。为打牢基础,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来华留学工作校级领导机制,并于2012年成立国际教育学院作为来华留学工作归口管理部门,专职负责来华留学各项事务,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依据自身职责协同完成来华留学工作。

  学校依托工科优势,突出交通特色,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高铁“走出去”发展战略,贯彻落实“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工作方针,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提质增效为导向,以中外学生交流与理解为重点,以打造教育品牌为抓手,着力推进中外学生管理与服务趋同化,培养造就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坚持以“需求导向、开放包容、质量第一、学生中心”为理念,引领新时期学校来华留学工作,努力建成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目标高校和西北地区品牌高校。

  学校将来华留学工作纳入顶层设计和事业总体发展五年规划,明确了学校来华留学工作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和预期综合效益,即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深入合作,重点吸引中亚、东南亚、中东欧及非洲国家的留学生,建立来华留学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形成以本硕博学历教育为主体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体系。

  学校将国际人才培养作为国际教育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为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众多通晓中国优秀文化、理解中国发展理念、掌握中国技术标准、契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国际人才。

  坚持“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务实精神,积极拓展来华留学生招生就业工作。学校来华留学生招生工作总体以突出交通学科特色为主,重点面向“一带一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较落后、交通技术变革需求旺盛的国家招收来华留学生,实现有特色的靶向招生。同时,积极对接用人单位,拓宽国际学生就业渠道,搭建用人单位与留学生求职桥梁,服务留学生海内外高质量就业,以就业质量促进来华留学生招生质量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宋昵(KHAMFEUANG PHOMMACHANH)曾就读于学校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在兰州4年的学习生活,让他深切感受到中国高铁的速度,他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国家也能有这样的铁路。毕业后,宋昵信心满满地投入中老铁路的建设中,主要负责车站选址、铁路路线规划等工作,被中老同事称为“会说中文的老挝铁路人”。如今,任职于老挝万象交通厅的宋昵希望有更多老挝学生能够乘坐中老铁路到中国学习,也希望更多中国人来老挝旅游,带动双方的人文交流,促进老挝的经济发展。

  重视教学培养,坚持不懈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学校鼓励教师从事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其教学工作量、教学科研成果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各级各类评优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

  学校将留学生学籍纳入学信网统一管理,将留学生教学纳入学校教务系统,教学组织与运行按照中国学生教学运行机制,由教务处、研究生院统一管理。中外学生同班活动、同堂授课、同卷考试,在教学层面最大程度实现中外学生趋同化。

  2018年,学校获批“国际中文教师证书”考试考点资格,成为甘青宁地区的唯一考点。做好“国际中文教师证书”考试考点工作,在服务考生的同时,也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汉语言专业知识丰富、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优秀国际中文教师,对学校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起到了助推作用。

  土库曼斯坦留学生加汉(SARYYEVA JAHAN)本科毕业后就职于土库曼斯坦中国石油分公司,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她选择再次回到中国深造,并于2019年作为一名外籍教师回到母校工作。她考取了“国际中文教师证书”并投身中文教学工作,在集体备课时她会更多从留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学院老师一起探讨如何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语言点。作为一名曾经的留学生,她更懂得换位思考,帮助初到中国的留学生克服文化冲击,逐渐适应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平时学生遇到困难,也愿意第一个找加汉倾诉,她成了留学生的知心姐姐。自2019年起的每个春节,加汉都是和留校的留学生们一起度过的。在中国这个团圆的节日里,她深知留学生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因此组织了各种有趣的活动纾解大家的思乡之情。2022年,加汉荣获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她不仅是学校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外国专家,也是甘肃省首位获此荣誉的中亚外国专家。

  管理与关怀并重,实现来华留学生精细化管理。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坚持“预防为主、规范要求、处置恰当”工作准则,依据各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学校制定出台10余项校级管理制度,并配套制定各级管理办法。同时,关怀与管理并重,既维护刚性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又在执行过程中体现人文疏导和仁爱关怀;既规范留学生行为,也让留学生虽身处异国他乡也倍感暖意。

  同时,按照国家要求配备来华留学生辅导员,并在国际教育学院和各教学学院推行“双班主任”制度,打造专兼职结合的来华留学生管理队伍,无缝衔接留学生在校管理的各个环节。

  在做好国际教育的同时,学校也十分注重提升校园国际化氛围。通过举办来华留学生国际文化节、感知中国、留动中国、汉语桥大赛、汉字听写大赛、师生“庆小年、迎新春”等中外师生广泛参与的文体活动,促进中外师生交流。同时,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走出教室,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

  为使国际教育工作更好地服务当地,学校在武威七中、庄浪一中和北京师范大学庆阳附属学校建立了来华留学生实习支教基地,通过英语教学实践、外国国情历史介绍、中外文化交流、中外师生座谈、文体活动等实践活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中外学生互学互鉴。

加汉(一排右二)陪伴在校国际学生共 度春节

  为增进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了解,提升实践能力,学校在甘肃世纪金徽集团、甘肃大禹节水集团建立了来华留学生实习基地。

  俄罗斯籍留学生柯尚贤(SERGEI KOROVENKOV)因研究生期间在甘肃庆阳实习而与庆阳结缘,2019年从兰州交通大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后,他拒绝了很多大公司抛来的橄榄枝,毅然选择去庆阳工作和生活。凭借优秀的语言天赋,柯尚贤很快融入当地并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庆阳话。工作之余,柯尚贤喜欢用手机记录自己的生活。机缘巧合,他注册了抖音账号“老柯在中国”,凭借流利的庆阳方言和鲜明的视频风格迅速出圈。随着粉丝越来越多,柯尚贤意识到手机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于是他和朋友专门学习了视频拍摄和剪辑,并成立了工作室,现在他每天都在用庆阳普通话宣传推介中国。

  “招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服务地方和行业国际合作需求

  北马其顿信息科学与技术大学位于北马其顿西南部的奥赫里德,在兰州交通大学-北马其顿信息科学与技术大学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建立之前,那里的学生对中国知之甚少。为此,兰州交通大学为中心购置了电脑、中文书籍、剪纸、汉服、香包等物品,并先后派出12名教师赴该校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为该校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真实中国的窗户,学生跟老师一起学中文、穿汉服、畅谈理想。有同学表示,虽然和中国老师相处时间不长,但通过老师的讲述,他们很想去尝尝兰州的牛肉面,坐坐中国的高铁,感受手机支付的魅力。

  过去10年,孟加拉国GDP平均增幅在6%以上,高速增长意味着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孟加拉国发电能力不足,电力供应不稳,电力短缺问题严重,缺乏专业的电力人才。目前该国仍有一半人口未能用上电,即使首都达卡的供电也不稳定。电力短缺问题一直制约着孟加拉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孟加拉国电力人才实训基地成立后,为当地提供了电力人才实训教学和操作培训的平台。

  目前,该基地分两批次培训学员52名,聘请懂英文、懂技术的电力专业师资担任培训教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由中方制定,教学的参数和标准是中国设备的模式与标准。基地学员结束培训回到孟加拉国后,能够在中资企业直接上岗工作。基地的成立,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工程技术人员和留学生培养水平,发挥了高校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作用,服务了地方和行业国际合作需求,提升了对“一带一路”国家创新资源集聚和辐射能力,是“中国智造”走向国际市场、为世界服务的有利开端。

  未来国际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在“留学中国”品牌建设中,“留学甘肃”已经形成特色,初具品牌效应。随着“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推进“留学甘肃”品牌建设势在必行,但目前还存在几个问题。

  教育基础薄弱,国际化教育承载能力亟待提升。受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甘肃高等教育发展相较我国东部、中部和南方地区仍较为滞后,发展程度与国家战略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前瞻性不足。高等教育院校结构缺乏合理布局,现代化教学设施及现代媒体技术平台建设进程缓慢。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仍无法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作用仍显不足。

  留学甘肃生源质量不高,高层次学生数量较少。留学甘肃生源国别结构分布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留学生数量占比较高,发达国家和地区留学生数量较少,生源国际性有待加强。留学甘肃学生以中文和本科学习为主,高层次研究生数量较少,生源总体中文水平不理想,学科基础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理解与掌握较为困难,专业素养及学术基础薄弱,科研表达能力偏低,不利于国际教育整体水平提升。

  学科建设薄弱,课程资源不丰富。各高校学科分布日趋合理,但普遍存在课程国际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课程种类设置单一,课程资源不丰富,结构体系协调性不佳,课程建设投入不足,极少应用国际通用教材。部分高校在同班中文授课的情况下,留学生适应融入学习难度较大,结业肄业率较高。

  高水平师资匮乏,教师跨文化能力需提升。甘肃高校师资整体水平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高,具有海外背景的师资占比较低,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不足,缺乏留学生教育指导经验,教师参与留学生培养热情不高,担任留学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不高。

  为此,学校将从以下方面加强“留学甘肃”品牌建设:

  坚持战略引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留学甘肃事业是中外友好交往的桥梁,也是一种独特的战略资源,能够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以及甘肃与世界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一带一路”,“留学甘肃”的机遇也在“一带一路”,打造“留学甘肃”品牌应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吸引外国学生来甘留学,将甘肃的技术、产品、文化通过优质国际教育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发挥区位优势,“重点向西、放眼东南”招贤纳才。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与中亚国家有着悠久的交往史,饮食风俗、生活习惯等也与中亚国家相近,是中亚国家青年学生青睐的留学目的地。应巩固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区位优势,扩大“留学甘肃”品牌在中亚国家的影响力。同时借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机遇,加大“留学甘肃”品牌在东南亚国家的吸引力,面向东南亚国家学生提供性价比高、体验感好、学以致用的留学服务。

  做好顶层设计,打造“留学甘肃”品牌。政府层面要做好来华留学教育顶层设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强化支持来华留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社会政策和法律法规供给,从招生、项目、专业和课程、管理队伍等多方面搭建平台,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建设专业化社会支持体系,持续完善来华留学工作体系,整体提高留学甘肃教育竞争力,打造“留学甘肃”品牌。

  各类院校要牢固树立留学甘肃教育发展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明确本校来华留学教育办学理念,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来华留学工作体制机制,以趋同化理念把来华留学教育纳入学校整体事业发展,严把“入口关”,控制生源质量,打造品牌专业和课程,保证培养质量,建构高水平、全链条的学校来华留学工作体系,塑造院校留学教育品牌,提升竞争力和生命力。

  严格标准,提升质量。按照国家来华留学生招收培养标准,提炼各校特色成果,从录取流程、录取标准、收费标准、培养方案、教学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形成全省趋同的标准体系。改变重规模、轻质量的招生理念和思维惯式,根据学校办学能力,摒弃办学趋功利、凑指标导向,科学制定招生计划。加强招生队伍配置和招生能力培养,严格执行招生审核流程,不恶意争抢生源,避免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混迹不同学校。

  坚决杜绝“低入学门槛、教育教学过程质量把关不严、低毕业要求”等做法,严格执行毕业条件,对未完成教育计划规定的课程、毕业论文不合规、中途退学者只发放学习证明、毕业或肄业证书,维护“留学甘肃”品牌。

  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多参与国际访学、学术研究及教育教学交流。积极引进高质量的有海外背景的人才,实行外引内培、多措并举。

  根据师资队伍实际情况及生源国别特点,给予教师相应跨文化培训,提升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多元文化融合能力,整体提升英语交际能力,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能力,增强传播优秀文化能力,开阔国际视野,提升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能力,跟踪把握学科发展前沿,提高学术水平及科研能力,全方位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

  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管理人才外语水平,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加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的储备与应用。注重留学生辅导员群体未来发展,完善、优化、拓展辅导员序列发展途径,有效推进职称评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全面激励各类管理人才积极投入来华留学教育事业。注重培养和鼓励中文水平高、对中国社会主流文化认同度高、具有跨文化融入意识、善于沟通交际、责任感强的留学研究生,协助辅导员及其他管理人员开展工作。(作者李敏系兰州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张国锦系兰州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刘晓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