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丝路之光 > 丝路故事 > 正文
相知无远近 万里尚为邻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我坐在飞机上,靠着窗户,望着飞机缓缓起飞,默默在心中作别这片陌生又熟悉的土地。我不知道那些来到异国他乡短暂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此刻是否能与我共鸣。2022年9月底,我飞行20多个小时来到罗马尼亚,进行为期10个月的学习生活。

  故事应该从2020年夏天我填报高考志愿时说起,过程并不复杂,最终我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罗马尼亚语专业就读。很多人曾小心翼翼地问过我,或许直到今天也不断有人想问我,“学这么一个小语种有什么用啊?”说实话,当时我也怀疑过,直到无意间瞥见招生公告上的一句话,大约是这样说的:“‘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用英语等作为通用语,但这种通用语只能达意,难以表情;只能通事,难以通心。欲表情、通心,需用本区域各国各族人民最乐意使用的语言。”

  学了这门语言,我真的可以去建设“一带一路”了吗?对于一名当时刚结束高考的学生来说,“一带一路”这个高频词并不陌生。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舟楫相望,各国打破藩篱,互通有无,友好交往,书写了人类历史的辉煌篇章;如今丝路重启,人员、物资、信息、资金穿梭于东西方之间,以青春和汗水续写丝路故事。这便是我的信念,一直到两年后亲身行走在“丝绸之路”上,都是如此。

作者在罗马尼亚

  信念是有了,但毕竟身处异国他乡,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不适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怎么都不自在。尤其是走在街上都要被人多看两眼,更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异乡人”。直到陌生路人得知我来自中国后,对我竖着大拇指说“我爱中国”;地铁站里,一位女士走上前激动地用刚学习不久的中文与我们对话,给我们展示她认真做的笔记并表示会努力学习中文;出租车司机跟我说布加勒斯特最棒的市场是红龙市场(当地的一家大型华人市场);参加聚会时一位罗马尼亚朋友对大家大声说“欢迎我们来自中国的好朋友”;和罗马尼亚朋友吃饭时发现所有人都会用筷子……看到罗马尼亚对中国的包容度如此之高,这让我的一切不安瞬时烟消云散。

  我记得跟一位罗马尼亚朋友刚认识的时候,他曾跟我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于我而言好像另一个世界,我对它不了解,总感觉它离我好远。但又好像很近,从小我妈妈就经常带我去吃中餐,我家里的很多电器也都是中国的品牌。但其实我就生活在一个普通的罗马尼亚家庭,我家人并不在中国的企业工作,也没有中国的朋友。现在有许多罗马尼亚家庭和我们一样……”认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他拿着一本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书,兴冲冲地跑来给我展示里面他做的密密麻麻的标注和笔记。“你知道吗?你是我的第一个中国朋友。在认识你之后,我开始了解中国,还开始学习中文。希望未来有一天我能亲自到中国看看!”

  对于很多人来说,我是他们的第一位中国朋友。这让我的使命感很强烈,总想着应该如何给他们讲好中国故事的第一章(或者是前言)。但在我认识的人中间,也不乏“中国通”,他们中的有些人不仅能流利地用中文交流,更能对中国的历史、建筑、艺术、美食娓娓道来,对中国的教育、科技、基建、商贸可以侃侃而谈。我曾参加过一个与中国话题无关的聚会,最后聚会演变成一场关于中国的研讨会,大家都在用学到的不成句的几个中文词对话,那场面至今回忆起来还让我又好笑又感动。事后,一位罗马尼亚朋友找到我,认真地对我说:“你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发展得很快,你们有最尖端的技术、最好的环境。欧洲不能没有中国,世界也不能没有中国。”还有一次在结课后,我的老师紧紧地抱着我说:“我从小就对自己说,将来长大了,第一个要去的国家就是中国。虽然到现在我还没有去过,但是你们来了。你们是中华文明的孩子,你们勤劳、认真、善良,继承着你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很感谢你们的到来!”

  如果说,每个国家曾是一座座孤城,那么“一带一路”无疑化千里为邻里,将我们彼此联系起来。“从此,孤城不再紧闭,在胡笳声中,多了葡萄美酒,多了起舞胡姬,多了绿洲,多了繁荣,多了文明。”这条路,贵在开放包容,贵在互尊互信,贵在合作共赢。它让我们变得好像邻里,不会有谁摆着“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打此路过,留下买路财”的姿态,而是热情邀请对方来自家串门;不会有谁强行干预别人的家事,而只是热心询问需不需要帮扫“门前雪”;这条路从不是“面子工程”,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举措。“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但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是各国共同受益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路的真诚之处在于,人们不必知道路的名字,却可以通达远方;“一带一路”的真诚之处在于,并非所有人都听过这个名字,但大家都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生活因其向好的变化。在这条路上,由物及精神再及人,走过了商品、科技、文化、人心。

  今天,走在这条路上的我们,不敢说代表着中国的颜面,更像是中国的一个侧影。这也仿佛是我作为一个“小语种人”的初心、责任与使命。尤其对于许多当地人而言,与我们的接触和交流可能就是接触我们国家的第一次,或最近的一次。如果说货物流通尚且冰冷,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往都是直抵人心的。因此,无论我们的身份是商人、学者抑或是普通游客,我们能做的就是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好自己的事情,以包容、开放、真诚的姿态,与当地人交朋友,客观且自豪地讲好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中国故事”。如果今天,你再问我学这么一个小语种有什么用,那么以上我的经历、我的故事、我的感悟,就是我的答案。(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派往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公派留学生)


责任编辑:刘晓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