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丝路之光 > 丝路几人谈 > 正文
创新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第9-10期)

  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提“一带一路”倡议。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我国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高水平对外开放对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提出了现实要求。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走出去”的企业迫切需要大量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优秀人才。然而,职业教育培养的国际化人才与企业跨国经营的实际需求存在严重不匹配和不适应的现象,多数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缺乏国际化人才的问题,反映出职业教育联结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失灵和失效。

  一是培养目标缺少具体国别指向,导致人才培养不精准。目前与我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协议的国家共有152个,各国文化、语言及商务实践差异之大不容忽视。缺乏具体国别或区域指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将无法应对“一带一路”国家文化鸿沟、语言阻碍和商务实践差异带来的挑战。

  二是人才培养机制僵化,导致政行企校资源难以有效融入。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目前存在明显的资源匮乏、机制不畅的问题,政府国际交流活动形成的国际化育人资源无从导入,“走出去”企业则更青睐高学历人才,对高职商贸人才培养“不了解、信不过、参与少”,导致政行企校不能形成育人合力和资源循环闭环。

  三是人才培养路径固化,导致多主体协同培养框架鲜见。目前,高职国际化人才过多倚重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国际化实训项目不足,又以传统境内外长短期交流项目为主;国际化实践实战项目更是明显匮乏,海外研修基地远远不足;国际化素养评价体系缺失,系统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国际化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为精准对接行业企业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需求,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适应性和有效性,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以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为使命担当,构建特色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在精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国际化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专业+语言+国别:培养高质量国际化人才

  “专业+语言+国别”高职商贸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聚焦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能力模型中的专业、语言、文化三个着力点,系统设计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深化专业建设、强化语言教育、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尤其是跨文化素养,实现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国际化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1.一二三课堂融合,构建系统化人才培养框架

  基于“精专业、强外语、融文化”的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学校系统重构一、二、三课堂,创新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框架,修订完善学生培养的国际化素养学分,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引导国际化素养培育与评价考核。第一课堂开设国际化特色模块课程,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嵌入国际化素养学分;第二课堂开发国际化人才培优项目,分类分层开展,拓展国际化视野;第三课堂开拓国际化服务实训,选派优秀学生开展国际志愿服务、海外文化交流、境外带薪实习,以国际实践项目为载体提升综合实践技能。

  2.校行企协同共建,全方位构筑多元育人平台

  围绕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聚焦的“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学校联合行业企业共建国际化育人平台,实现了研究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与培训素材、教育智库专家转化为企业海外培训师、行企专家转化为国际化人才培养行业导师、政府国际交流活动转化为国际化人才培养载体、企业海外基地转化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训项目与实践实战基地五大转化。

  3.专业语言文化并举,多维度提升国际化素养

  学校通过建设专业类、语言和文化类国际化课程,开发国际化培优项目和拓展国际化实践实战项目,提升学生国际化服务能力。精专业体现在国际化人才专业知识更博、职业技能更精、职业素质更高;强外语体现在国际化人才应熟英语、会二外;融文化体现在国际化人才除具备一般性的国际化素质与能力外,还需对中华传统文化及特定国别区域文化有更多了解,具备较强跨的文化交际能力。

  二、中文+技能+文化: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学生

  高职院校国际学生教育对推进中国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提高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认同、助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促进世界各国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学校以语言为根、专业为本、文化为魂,探索构建“中文+技能+文化”国际学生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强化国际学生中文水平、提升专业能力、深化国际学生的社会融入度,培养了一批搭建中外友谊桥梁、知华友华的国际学生。

  1.做强中文教育,畅通知华语言桥梁

  在中文教育方面,围绕组队伍、提素质、建平台三个关键词不断推进工作提质增效。实体化运行对外汉语教研室,教师均拥有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书。开展国际化领航人才项目,设立国际化研究专项课题,不断提升中文教育教学能力。

  2.做厚文化素养教育,培养友华的国际学生

  持续完善国情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中国概况”“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等课程,积极挖掘学校淑女学院、明理学院等素质教育平台优势资源,打造国情教育特色项目。精心设计文化实践与国情考察项目,通过文化体验、田野调查等方式,组织国际学生走出校园、参访企业、调研美丽乡村,走近中国、读懂中国。注重国情教育与国际传播相结合,带领国际学生拍摄讲好中国故事的系列短视频,展示国际学生视角的中国美。成立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名师工作室,打造省级国情教育名师工作室。

  3.做精技能培训,为“一带一路”沿线培养技能人才

  学校发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优势,聚焦金融科技、跨境电商等领域,在国际学生教育中融入职教特色。学校与森马电商等企业共建电商学院、国际学生实践基地,校内外专兼职教师为国际学生讲授金融科技、电商直播等技能课程,指导国际学生参与各类技术技能型竞赛,荣获国家级奖项8个、省级奖项3个。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开设“丝路课堂”,输出课程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深受所在国学员欢迎。

  三、咨政+咨企+互通:提升国际化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通过建设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更好地发挥“思想库”与企业“智囊团”的作用,支撑国家战略和地区发展。学校的捷克研究中心经过5年发展,已成为“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高水平建设单位”,发挥着浙江省乃至全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民间窗口作用。学校与华立海外、欧洲华捷等企业共建4家“丝路学院”,国际化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1.发挥咨政功能,有效支撑地方决策

  学校依托捷克研究中心,积极主动作为,聚焦专长领域,及时开展针对性分析、布局储备性研究,为政府情势研判和政策决策提供有效支撑。近5年,仅捷克研究中心就提交多篇专报。同时,还联合17家单位发起成立中东欧经贸合作智库联盟,参与“捷克站”、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等咨政活动和文件制定,推动我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不断走深走实。

  2.汇集多方资源,切实服务企业需要

  坚持平台思维,汇聚政府、行业、企业3类资源,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国别区域研究生态系统。通过政行企校联动,在项目对接、风险研判、政策解析、案例梳理、宣传推广等环节实现协同,助力企业国际化经营。校企共建“丝路学院”,为“走出去”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捷克创新战略》《泰国投资白皮书》《墨西哥投资白皮书》等国别研究成果,开展“泰国财税”“墨西哥财税”等专题培训,为企业提供高质量咨询服务。

  3.多线并行发力,持续扩大国际影响

  通过品牌成果发布、平台发声、常态化学术交流、国际化场馆建设等多种方式,学校努力搭建中外交流桥梁,丰富双向互动渠道,增进双方理解互信。联合国内外中东欧研究领域专家,连续5年以中、英、捷三语出版年度报告《“一带一路”框架下浙江与捷克经贸合作发展报告》,联合出版《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中国改革开放与“一带一路”》等学术研究成果,发布《捷克瞭望》《中东欧重点交流城市观察》等电子期刊。打造浙江对捷克及中东欧国家的交流窗口,建设捷克馆、中捷文化交流中心,讲好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故事”和“浙江故事”。

2017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捷克研究中心揭牌

  改革成效

  经过近10年探索与实践,学校高质量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能力明显提升,国际化师资团队实力日益增强,全体学生广泛受益。成果不断向境内外同类院校辐射,日益形成职业教育国际化特色品牌。

  一、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1.学生国际化服务能力大幅提升。205名学生为商务部援外培训等提供志愿服务超过18500人次;210名学生参与金苑翻译社、国际化培优班等实战项目53项;189名学生参与国际化调研项目78项;407名学生赴境外带薪实习、海外研修等。

  2.学生专业及语言能力显著增强。46名学生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或技能竞赛,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技能竞赛奖项1082人次;208人次获各级英语竞赛奖项。1000余人选修二外,英语四级通过率超过60%。

  3.国际化素养资源建设形成规模。国际化人才培养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日趋丰富,共建设国际化模块课程112门,数字国际化素养素材2.64万个,通过国际贸易资源库覆盖全国学员21.4万人。

  二、师资队伍国际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1.职教标准成功“走出去”。与阿里巴巴等合作开发跨境电商B2B、B2C运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制订双语专业教学标准21项、课程标准38项,开发双语课程74门,全英语课程46门,向泰国、柬埔寨、哈萨克斯坦等国输出“外贸单证操作”“跨境电商实务”等课程标准。

  2.咨政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提供捷克、墨西哥、泰国等国别研究、产业分析、风险评估报告64份,被政府部门采纳58篇,获领导批示29份,发布《捷克教情报告》《泰国投资白皮书》《墨西哥投资白皮书》等报告8份,成为政府“智囊团”。

  3.行企培训成效广受好评。面向泰国、墨西哥等28个国家开展境外培训2257人,与行业协会合作开展“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国际货运代理企业高研班等培训,惠及企业500余家。

  三、高职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化品牌效应显现

  1.国别研究品牌效应突显。捷克研究中心成为全国唯一由高职院校主办的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高水平建设单位和浙江省重点培育智库,学校已成为浙捷合作的民间“窗口”,先后接待捷克前政要4位、捷克政商学界代表百余人,捷克参议员向学校赠送捷克百年货币,捷克前总理受聘成为学校特聘教授等。

  2.国际传播能力大幅提升。建设国际科研合作平台1个,开展国际科研合作8项,合作出版外文专著8部,与国内外智库及相关政府部门共同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论坛、中国-捷克智库论坛等活动,先后在北马其顿、斯洛文尼亚等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高级别智库论坛作主题发言。

  3.辐射示范效应明显增强。学校创建的“专业+语言+国别”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获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在浙江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大会、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会、浙江-捷克教育合作交流会上分享经验。成果辐射全国财经商贸类专业群,累计400余家兄弟院校到校学习交流,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总结与思考

  “一带一路”建设进入第二个10年,必将对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结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10年来的实践经验,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应在以下三点发力,以更好地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

  立足当地、服务产业。这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策略。高职院校在改革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主动对接和服务地方“一带一路”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以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人才问题为导向,供需精准对接,调整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向和策略,搭建与之相配套的国际化专业和课程,推动教师、教材、教法的国际化改革,共建产教融合、科教协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生态。

  “引进来”“走出去”并进。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和建立“职教强国”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在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从“以他为主”向“以我为主”转变,更加注重优质职教资源的输出和共享。一方面,继续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学校和当地产业发展实际进行本土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能;另一方面,服务企业“走出去”,扩大深化国际职教合作,分享中国职教人才培养特色经验和做法,推进中国职教的国际品牌建设。

  全程贯穿、全域协同。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全程贯穿、全域协同的工作机制。政府部门应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提供政策、管理体制、评估机制等方面的支持保障;职业院校应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全面调研、规划和设计,明确其办学定位、办学目标、专业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与本区域内“走出去”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实现深度国际化产教融合;行业组织要在主管部门指导下,构建中国特色国家资历框架,力求有效衔接“一带一路”国家区域资格框架,开创国际职业教育合作新局面。(作者郑亚莉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长,李佐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施惠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