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丝路之光 > 丝路几人谈 > 正文
用最好的教育拥抱“一带一路”新机遇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第9-10期)

图|视觉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我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是全球治理体系下推行世界互利共赢发展的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充分展现了我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它既是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也是推动人文交流、民意相通的和平友谊之路。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明确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要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这些行动开辟了来华留学工作发展新的历史机遇,也为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增进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进入新时代,无论从国内发展需要,还是从对外开放长远考量,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赋予了来华留学工作新的使命。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出台,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做强“留学中国”品牌、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成为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议事日程。“一带一路”有助于我国大学和高等教育积极融入全球教育治理进程,对引领中国教育绘就从“跟跑”到“领跑”的宏伟蓝图,构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谱写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新篇章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我国坚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使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来华留学工作必将为我国聚集世界人才、打造创新高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共建“一带一路”与来华留学工作相互促进

  首先,共建“一带一路”为来华留学生源的增长提供动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和深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人数持续增加。自倡议提出以来,来华留学生总体增长幅度在5.7%至7.7%之间。2019年,在我国学习的沿线国家和地区留学生占比达54.1%,目前这一比例仍在上升。

  其次,来华留学工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持续推进和长期维系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目前,来华留学生教育已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经济贸易、货币资本、语言文化、民族宗教等领域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培养的一批以中青年为主、厚植知华、友华、爱华情怀的中坚力量,成为我国与沿线国家交往的紧密纽带。

  再次,两者共同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和人文交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倡议主要涉及亚欧大陆和北非部分区域,地理跨度大,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征等差异明显,各个国家国情多样,宗教信仰、地缘政治、民心社情等方面都比较复杂。以此为背景,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沿线人民的相互交往,实现了民心互通。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不仅可以发挥文化教育的桥梁和引领作用,加强沿线各国、各领域、各阶层、各民族的交流交往,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还可以培养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年轻精英人士的友好关系,通过他们构建沿线国家和地区交往的纽带及合作共赢的人脉资源,夯实民意和社会基础。

  最后,两者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当前,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全球竞争力是国际化发展的重点任务。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教育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与全球国际学生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两种态势是共存的。随着国际学生的外向流动与高等教育内部的人才培养之间的联系愈发密切,如何借力“双一流”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立足“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改革的系统推进,提升中国“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成为培育国际化品牌、打造全球竞争力的重要议题。

  伴随高等教育国际化格局不断变化与中国全球治理参与度日渐深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学生流动,对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凭借“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策略、学位学历互认、境外办学、项目驱动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国际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层次、高质量的人文交流机制和国际学生流动背景下的“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平台,不仅有助于推动以全球责任为取向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而且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落实意义重大。一方面,通过推动和完善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可以发挥国家、机构和民间等不同层面人文交流机制的特点与优势,推动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和培养模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多语种教育和国际中文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人文交流中的主体地位,为“一带一路”建设固本强基,助力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

  虽然“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新的时代使命,但同时仍面临着对高层次优秀学生的吸引力不够、生源质量有待提高、学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不足、社会支持环境不成熟、国际局势变幻、安全压力增大等严峻挑战。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大学的作用,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和创新,提升来华留学工作质量和水平。

2019年北理工来华留学生在徐工集团参观

  “留学北理”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

  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北理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

  近年来,北理工将国际化发展战略作为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的重要助推器,以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大局为己任,以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人文交流领域合作,促进民心相通。学校着力将“留学北理”品牌打造成“留学中国”子品牌矩阵中的最强品牌之一。

  目前,北理工的国际学生规模超过2700人,生源覆盖全球四分之三的国家。在2023年6月结束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再认证)现场审查中,北理工以历史最高分96分(超出原纪录5分)顺利通过再认证,以全国唯一的“A+”认证结果获批8年认证有效期,成为我国高校来华留学工作的龙头标杆。这些年的工作实践取得的几条主要经验是:

  践行生源扩优提质战略。北理工历来高度重视来华留学生的生源质量,严格招生流程,把好入门关、质量关。让来华留学招生工作围绕党和国家外交工作大局,聚焦“双一流”建设目标和任务,坚持“质量为基、规范为纲、育人为本、趋同为要、提质增效、内涵发展”的工作方针,突出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结合一流专业和高精尖学科,持续打造国内工科来华留学主要目的地和教育强校。通过持续构建全球合作网络、建设海外高层次招生平台和生源基地,使留学生规模持续增长,生源质量显著提升,生源结构更趋合理。

  自2013年“留学北理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学校突出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科学制定招生工作方案,不断加大高层次优秀生源的挖掘力度,夯实合作基础、扩大合作成果。通过不断加强海外高层次招生平台和优质生源基地建设,积极拓展“一带一路”国家朋友圈,打造高质量的学位生培养项目,深度挖掘一流国际生源,实现学位生规模质量双提升。同时,通过走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当地政府、知名院校、高中及相关机构开展对接和交流,大力拓展招生渠道,深挖生源市场潜力。

  实施教育质量提升战略。北理工围绕“双一流”建设,深入贯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文件精神,坚持“提质增效、内涵发展”原则,促进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课程建设,推进趋同化教育管理,提升留学生教育水平,拓宽就业实习和创新创业渠道,完善生活管理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具体举措,吸引一流的以理工科为支撑的服务和保障体系逐步完善,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显著增强,留学环境、社会声望、学校国际影响力和“留学北理”品牌形象持续提升。

  推进服务保障提效战略。北理工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教育,从做好入学教育开始将教育内容贯穿留学始终,健全规章制度,全面从严管理。同时,着力打造高素质、精业务、宽视野、勤思考的留学生管理队伍,不断强化国际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持续提升国际中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力支撑着学校来华留学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面向来华留学生的各类奖学金总额近5500万元,大力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青年学子来华留学。

2021年李万松(二排右二)入职中老铁路时与同事合影

2023年北理工来华生组队参加“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商业精英挑战赛

  共建“一带一路”助力来华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

  北理工的来华留学生总数从2012年的798人增长到2022年的2732人,增长了242%,其中学历生从498人增长到1469人,增长了195%。来华留学生国别从60余个增长到150个,增长了近120%,其中“一带一路”沿线生源国达到27个。与此同时,生源质量持续提升,40%的博士研究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优秀青年教师。

  可喜的是,经过在北理工的留学生活,这些海外青年学子毕业后已成为对华友好的栋梁之才。其中,许多毕业生直接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案例一:老挝籍学生李万松毕业于北理工国际贸易专业,目前就职于中老铁路,是一名优秀的列车运营管理师。

  2021年12月3日,在中老两国建交60周年之际,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该铁路全长1000多公里,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中国设备,通车后大大缩减了中国昆明至老挝万象的乘车时间。中老铁路的建成通车,不仅倾注了2万多名建设者的日夜辛劳,也为像李万松这样的来华留学生提供了一展身手的绝佳舞台。

  李万松的工作就是让乘客舒适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对他来说,这份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每次列车出发前,他要检查车辆外观、车底架和车内设备。列车运行途中,他要保证车内的温度刚刚好,并时刻准备处理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列车到站后,他要保证每节车厢检查完毕。李万松每次出勤一般是8到10个小时,经常穿梭于万象、琅勃拉邦、磨丁、万荣等城市。他说:“能加入中老铁路工作,要十分感谢北理工的中文老师们。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想推荐和我一起学中文的小伙伴们来中老铁路工作,推进中老两国的友谊和沿线地区的繁荣发展。”

  “跨越山河,共享繁荣”,承载着中老友谊和机遇的中老铁路,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又一里程碑,也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的学子,绘就了美好的未来蓝图。

  案例二:哈萨克斯坦籍学生达斯坦毕业于北理工计算机专业,目前就职于华为公司位于巴林的华为中东地区总部,是一名优秀的智能运维开发工程师。

  在北理工学习期间,达斯坦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他热爱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国情,中文流利,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文体活动并取得不俗成绩,还曾经在一家初创公司实习。华为公司来校招聘时,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递交了简历。1个月后,他接到了公司的面试电话,经过两轮面试后被录用,并在毕业后进入华为工作。达斯坦到达巴林后不到1个月,便被派往科威特出差,随后又承担了更大的项目。2019年,达斯坦荣获公司颁发给最佳员工的“明日之星”奖。2020年上半年,他又获得了“高绩效员工”奖。

  案例三:哈萨克斯坦籍本科生妮丝和尼日利亚籍硕士研究生露婉,都曾就读于北理工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后被徐工集团录用,成为集团海外拓展部门的员工。

  北理工为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一流大学与优秀企业联合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模式,支撑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学校与江苏师范大学、徐工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框架协议,学校精准对接徐工集团“目标市场本地化”战略和国际化人才需求,精心筛选出符合本次招聘所需国家和专业要求的候选人,并安排进入复试的候选人,到徐工总部参观挖掘机械事业部、重型机械事业部、铲运机械事业部和集团展览馆等。留学生们纷纷惊叹于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和辉煌成绩,对自己能够留学中国、有机会进入世界工程机械行业顶级企业工作,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露婉表示:“通过参观,我们对企业有了更为直接的了解。不同于网络上的介绍,实地参观更有吸引力、更具震撼力,与企业人员交流使我们感受到企业文化,这些都激发了我们到徐工工作的热情和期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进行统筹部署,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留学教育,将我国建成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吸引海外顶尖人才来华留学,培养未来全球精英。

  北理工将继续构建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吸引更多一流的以理工科为主要方向的国际生源来校学习。面向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有工业化、信息化及再工业化需求的45个重点生源国,持续巩固深化已有合作网络,建设高层次招生平台和生源基地,深挖优质生源,重点培养理工科高层次优秀人才。在中国政府奖学金基础上,争取更多社会支持,鼓励中外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在“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相关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上有所倾斜,定向培养和就业挂钩,使更多没有支付能力、但有意在华学习相关学科的留学生实现梦想。(作者汪滢系北京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留学生中心主任,于春晓系北京理工大学留学生中心辅导员,徐学系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施惠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