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原总督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左),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探讨“教育对外开放助力新时代”。 本报记者 张劲松 摄 |
刘利民(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原总督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
●中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就是面向世界开放的进程,就是面向未来实施改革的进程。教育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度嵌入中外人文交流事业和外交战略整体布局,紧密关联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与各项事业同频共振、协同发展,并提供人才支撑、知识支撑和可持续发展支撑。
●教育对外开放是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推力,又是外交和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支撑。进入新时代,面对新任务和新要求,教育对外开放要紧紧围绕国家总体布局和重大战略,切实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大国外交实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如何定位?教育对外开放的新使命是什么?3月13日,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原总督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就“教育对外开放助力新时代”话题接受记者专访。
为什么要实施教育对外开放
记者: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您本人是教育对外开放的受益者,上世纪80年代曾公派到苏联留学。您怎样评价教育对外开放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刘利民: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教育。改革开放初期,最早走出国门的是留学人员。他们在异国他乡学习最先进的知识、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相当一部分人学成回国,用他们的知识和智慧报效祖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受益者。1985年,当时的国家教委选派中苏关系正常化后第一批到苏联学习的留学生,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可能是机缘巧合,当时我已硕士研究生毕业,在高校任教,专业正好是俄罗斯语言文学。
过去几十年,我经历了四个“变”和一个“不变”。变的是:从教师到教育管理者,是职业的变化;从地方政府到中央国家机关,是层面的变化;从国内到国际,是视角的变化;从高校到政府再到社会组织,是行业的变化。不变的是:一直在教育领域,让我能纵向地、历史地聚焦教育。“四个变化”让我有机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教育。
我们常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我们还说,教育对外开放领中国对外开放之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稳步崛起并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教育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中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就是面向世界开放的进程,就是面向未来实施改革的进程。教育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度嵌入中外人文交流事业和外交战略整体布局,紧密关联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与各项事业同频共振、协同发展,并提供人才支撑、知识支撑和可持续发展支撑。
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如何定位
记者:您如何理解新时代的教育对外开放的角色和定位?教育对外开放又该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刘利民:进入新时代,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在国际格局和世界体系中处于新方位。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攻坚克难,破解矛盾,决胜小康,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教育对外开放是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推力,又是外交和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支撑。进入新时代,面对新任务和新要求,教育对外开放要紧紧围绕国家总体布局和重大战略,切实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大国外交实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要更加自信。我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已挺进世界中上行列,中国教育正在形成自己的品牌。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要努力做到“引进来”与“走出去”趋于平衡,以我为主、兼容并蓄。
——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要更加开放。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方法就是推出新的、力度更大的改革开放举措。我们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努力实现范围更广,程度更深,联通更密,合作更紧,影响更广。既要做到自家大门开得更大,更要出去敲开更多的大门。
——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要更有内涵。我们要的发展是高质量的发展,质量就是品牌,品牌要有内涵。要加强内涵建设,布局上要优化,结构上要调整,资源上要优质,体制上要创新,治理上要多元,重点上要突出,效益上要加强,安全上要有保证。
教育对外开放的新使命是什么
记者: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对外开放的新使命,必然包括教育强国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方面的使命。在您看来,教育对外开放在这两个方面可以有哪些新作为?
刘利民:教育对外开放在推动教育改革、培养急需人才和引进优秀人才、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建设教育强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对外开放大有可为。我国正走在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征程上,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并将教育作为民生之首优先发展。
一是瞄准国家急需、薄弱、空白和关键领域,通过出国留学、联合培养、访学交流,培养各类国家急需人才。另外,我们也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教育战线尤其是高校要更多地吸引海外高精尖人才回国或来华,服务人才强国战略。
二是瞄准世界前沿和薄弱学科,通过高校科技国际协同创新、急需专业合作办学、高端人才联合科学攻关等举措,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是瞄准高校治理结构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通过校际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借鉴经验,加强研究,示范共享,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四是瞄准中国教育走近世界舞台中心,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升中国教育的发言权和代表性;通过实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进境外办学和教育国际援助,加强教育互联互通,在支持别国教育发展的同时增强中国教育的影响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对外开放责无旁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为全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使命,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合作共赢、包容共进的价值理念和实践追求,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准则,是解决当代全球性危机和挑战的中国方案,也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认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新的使命、任务和要求,教育对外开放也必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教育国际交流的本质是人的交流,通过师生留学、互访、交换等人员的往来融合,从了解到理解再到融解,逐渐形成学术研究的共同体、青少年的共同体,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通过教育国际交流推动实现国际理解,逐步形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价值和认同,从深层次奠定国际理解和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怎样更好推进中外人文交流
记者:以教育国际交流为主要内容的中外人文交流,已成为我国大国外交的重要舞台,也是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最深厚的力量。作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您认为协会在其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刘利民: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于1981年成立,中外人文交流一直都是交流协会的重要工作内容。特别是近些年来,党中央对中外人文交流事业高度重视,中外人文交流事业蓬勃发展,我们协会已将之视为光荣使命、当作主要职能。简单说,协会在这方面主要履行三项职能。
一是做好政府助手。协会作为教育部主管的从事民间国际教育交流的社会组织,官民并举是我们的特色。从2000年第一个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建立时起,协会就开始配合做好高级别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工作,协助承办中俄、中美、中英、中欧、中法、中印尼、中南非、中德八大高级别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的多场高层次会议和重大活动,策划实施配套项目,如“知行中国”“千校携手”“未来英国—英国大学生来华实习”“中法百校交流计划”等活动,不断充实人文交流机制内涵,为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建设作出贡献。
二是搭建交流平台。协会是会员组织,汇聚了全国从事教育国际交流的机构和工作者,服务整个教育外事战线,搭建非官方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平台。我们发挥组织优势,充分利用国际资源,通过组织实施各层各类海外培训团组、师生互访留学、国际理解教育、教育资源引进、国际教育论坛和展团,不断扩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范围和领域,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百千万计划、AFS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等论坛和项目,都受到广泛欢迎和认可。
三是打造高端品牌。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最大的教育国际交流组织,协会要凝聚起战线力量,发挥好领头羊作用,打造高端品牌,使其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旗舰项目,努力从民间夯实民心相通的基础。同时,协会还积极参与涉外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在质量保障方面履行行业监督职能,为中外人文交流提供保障。
教育对外开放怎样抓住新契机
记者:“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带来了新契机,教育部也适时推出了相关行动计划。这些年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又有哪些新构想?
刘利民:“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是新时代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我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大范围迈进,走近世界教育中心的指导方略和实践抓手。倡议与我们协会国际性、全国性兼具的特点非常契合。倡议提出以来,特别是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实施以来,协会积极参与,迅速反应,努力有所作为。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治理体系优势,特别是成立协会理事会“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进委员会,形成理事会决策咨询、秘书处实施推进、分支机构支持配合、会员单位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是在项目实施和创设中,优先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优先面向有“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和战略需求的省份。
三是发挥平台优势,汇聚全国教育领域各级各类“一带一路”机构、组织、联盟,统筹协调,整合力量,提高效益。
四是发挥智库作用,为教育行政部门、院校、企业等各行各业提供“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方面的决策咨询服务。
留学人员怎样为新时代助力
记者:在中国的强国之路上,留学人员是重要的生力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莫斯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回信,希望他们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早日成长为可堪大任的优秀人才。作为留学前辈,您对广大留学人员又有何期许?
刘利民: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当代留学人员是幸福的,大家身处国家发展的最好时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将交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未如此之近,中国从未如此尚贤求才。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借此机会,我希望广大留学人员眼中有远方、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学好本领,砥砺成长,守正出新,不负韶华,做新时代的弄潮儿;希望大家坚定理想信念,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人生理想与中国梦融为一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持久的青春动力,在砥砺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在奉献时代中书写人生华章;希望大家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为增进世界各国间合作、增进各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贡献力量,做中外友好的使者。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 wan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