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尖缺’人才总量不足极易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而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部分海外优秀人才来华工作受到限制,给我国的引智工作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3月4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我国缺乏足够多具有引领性和前沿性的世界级研究与产业平台,在全球范围率先实现原创性理论突破和先进性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能力不够。他呼吁,尽快梳理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进行领域选择性系统布局,从国家层面推进实体化海外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助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随着科技创新日益国际化,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强弱除了依赖自身人才、技术、资源等要素,更取决于能否有效综合利用国际先进研发资源,形成比较优势,融入世界创新体系并行发展。而在建立实体化海外研发中心方面,我国起步较晚,20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牛津研究所在牛津大学校园成立,通过该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合作机制,形成了凝聚顶尖生物医学人才和团队的“试验田”,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一合作模式受到了中英双方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英国伦敦牛津剑桥、美国波士顿纽约及西部湾区等全球创新高端活跃区域名校云集,也是世界范围人才积聚高地。”曹雪涛说,如果与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大学、企业合作,有选择性地设立区域性实体化“中外联合研究中心”,在不改变海外人才既有科研条件、生活环境前提下,可迅速实现国际化人才汇聚和为我所用。同时,借助“中外联合研究中心”网络体系,通过与国外高科技研发体系互动,借力国际创新资源,将国际最新研发成果和技术融入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助力我国全球竞争力的提升。
在推动中外联合研究中心布局建设时,曹雪涛委员建议采取国家主导、社会资源参与的建设模式,在主管部门统筹下,保障研发经费持续支持;在具体研究中心建设上,坚持问题导向,面向引领性核心关键技术和前沿性原创性理论体系,重点关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推进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紧密结合,分批布局,稳妥推进,埋好种子,为“二次战略性布局和延伸性发展”奠定基础。
“海外实体化中外联合研究中心建设,不仅可凝聚海外人才,提升国际影响,整体提升我国研发竞争力,”曹雪涛说,“研究中心还将营造出有利于我国持续性发展的国际科研大环境,培养更多对中国友好的下一代国际人才。”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