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人文社科学术翻译自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内对于学术经典著作和前沿研究著作的翻译引进数量日渐增长、品种日渐丰富,中国学术成果和优秀文化译为外文的成果也日渐提升。”全国政协委员、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翻译成果对学术理论视野的拓展、学术方法的创新、文化观念的丰富,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于殿利认为,高水平的学术翻译是一项具有很高创造性和专业性的学术研究活动。对此,他建议,将人文社科学术翻译成果纳入科研考评体系。
于殿利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的学术翻译还存在着对不少国外学术经典的翻译粗制滥造现象严重,不能满足学界需求,也不能达到促进学术交流和发展的目的;优秀学术翻译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中国学术成果走出去的瓶颈。
在于殿利看来,这些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制度性因素就是,国内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没有形成对学术翻译的激励机制。“学术翻译成果在制度化的学术评定和考核中,价值和地位未得到应有的认识,针对专业职称评定设置的科研硬指标中,学术译作被认为‘学术含量低’而不被计为学术成果,最多只是作为论文和专著、课题等硬指标之外的点缀或‘印象分’,只能起参照作用。”
他建议,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进行学术职称评定和工作量考核时,应将学术翻译成果计为与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价值相当的科研成果;在从国家到地方各级部门,以和各学术领域的各类学术基金项目、课题和学术奖项的设置中,适当增加学术翻译作品的比重;对学术翻译成果的学术含量或专业水平的认定,可以由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性学会、专业团体,或者由专业翻译类机构等进行评审。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