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农业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四个面向”,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农业高校服务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扎根基础研究,聚焦农业科技前沿“无人区”,坚持创新引领
学校深入解析农业生命科学的现象、原理、机制等,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基础研究水平。揭示自私基因模型调控水稻杂种不育的机理,阐明了水稻株高及株型调控理论,突破了籼粳杂种优势利用难的瓶颈,为进一步挖掘作物高产优质基因提供了理论支撑。聚焦作物疫病,首次提出作物疫霉菌“诱饵模式”致病机制模型,实现了生物互作领域的重大理论突破。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实施农业生物全基因组编辑、农业生物“干细胞”、食物-环境-人类大健康科学行动、作物表型大科学等计划,推动农业科技领域“迭代式”关键研究,抢占基础研究制高点,突破农业科技前沿“无人区”。
二、守住粮食安全,聚焦农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立自强
学校围绕大豆、水稻、小麦等作物开展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等科技创新攻关,坚持做强种业“芯片”,提升粮食生产科技“含金量”,守住粮食安全“压舱石”。收集保存3.5万份大豆资源,深度挖掘抗病虫、优质、高产优异基因,实施“大豆南下行动计划”,在海南、广西等地建立种源研发基地、品种试验基地,开展优异育种材料创制和新品种选育,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鉴定技术体系,服务全国60%以上大豆主栽品种审定。发掘水稻抗条纹叶枯病优异种质和基因,构建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培育系列抗病新品种,从根本上控制了长江流域条纹叶枯病的危害;发掘广谱持久抗稻飞虱基因,创制高抗新种质,为利用品种抗性防治水稻首要害虫提供了重要支撑。攻克远缘优异种质利用“卡脖子”技术难题,创制的兼抗白粉病、条锈病优异新种质,解决了小麦两种主要病害抗原匮乏的困境,实现了新一轮抗原更替。
三、服务乡村振兴,聚焦农业高校“主战场”,推动共同富裕
学校立足江苏、侧重华东、辐射全国、服务社会,聚焦科技创新团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耕“三农”事业“主战场”,高质量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团队依托5000余份菊花种质资源在湖北麻城、贵州麻江等全国20余个省市打造了30余个“菊花海”,前伸后延牵引菊花产业链条,促进地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显著提升了所在地的旅游综合效益。土壤微生物与有机肥团队围绕有机肥产业所需与发展所向,开展农业固体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土壤结构改善、作物品质提升等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为我国经济作物产业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学校定点帮扶贵州麻江,依托优势学科成立10支产业技术专班服务麻江蓝莓、水稻、菊花、红蒜等10个产业,用金牌学科、铸招牌产业、创品牌产品,打造麻江乡村产业“特色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科技激发当地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新发展阶段,南京农业大学将继续与全国涉农院校一道,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创新引领、推动交叉融合,围绕保障粮食安全集中攻关,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