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做人尽其才的“笃行者”
——高层次人才成为驱动“双一流”建设新引擎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2022年第8期)

  2022年年初,“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更新公布,这意味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随着首轮“双一流”建设在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预期成效,我国高质量“双一流”建设体系初步形成,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正以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为导向,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才是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所在。海归人才视野开阔,勇于创新创造,一直是各高校引进人才的主体。一方面,各“双一流”建设高校不断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对海归人才精准引进、精心培育、精细使用;另一方面,海归人才作为高校发展的战略资源,在学科建设、创新突破和人才培育等方面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再次体现了党中央对留学人员群体的高度重视与肯定,同时也表达了对高校海归人才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高校海归人才正乘着“双一流”建设的东风,心怀“国之大者”,把“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作为自觉追求,在教育战线上践行留学报国之志,谱写为党和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华美篇章。

  筑巢引凤 广揽英才

  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引擎,也是高校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在全球人才竞争的大背景下,为延揽更多海外优秀人才,国内各高校根据自身优势特点,拓宽引才渠道,创新引才路径,向海内外享有学术盛誉的一流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以及极具发展潜力的青年才俊广发“英雄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西安交通大学(简称“西安交大”)立足西北,历久弥新的“西迁精神”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学校正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为契机,推动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和高层次人才聚集。同时,西安交大不断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努力提供各项配套服务,让人才在这里体验到西部的房价、东部的薪酬、国家的项目、国际的平台。

  为向全球展示学校特色优势和发展前景,西安交大自2015年起开始举办丝绸之路青年学者研讨会,该品牌活动现已升级为由陕西省委省政府定期举办的高层次人才论坛。截至目前,活动已连续成功举办八届,共遴选邀请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00余位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参会,其中有50%以上的参会学者向学校表达了工作意向。近5年,西安交大共引进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近千人,占总引进人数70%以上,品牌活动效果明显。

  位于长三角的苏州大学自2006年提出“人才强校”以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现已形成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在人才引进方面,除了通过国际青年学者东吴论坛、东吴海外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会等活动广揽英才,学校同时还结合自身特色,出台了驻校学者、讲座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特邀文化名家等柔性引进办法,从全职引进到柔性聘用,建立了一体式、全覆盖的引进体系,全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环境。

  武汉大学将2017年定为“人才强校年”,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近年来,学校持续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学校定期举办国际交叉学科论坛,并增设海外专场,学校领导领衔组团赴外选聘洽谈,对于重点人选亲自面谈、当场拍板。海外专场最终签约引进110余人。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王植平教授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还在国外的王植平收到武汉大学发来的邮件,邀请他参加招聘活动。当天早晨不到9点,王植平如约来到学校代表团下榻的酒店,发现这里并不是当地知名的星级酒店,而是非常朴素的快捷酒店,而且和预想的大规模招聘宣讲会不同,他直接与学校领导进行了长达6个小时的面谈。学校领导表达了武汉大学对他的求贤若渴,并介绍了学校人才强校的顶层设计,希望通过努力,为国家、为学校引进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

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右)看望王植平(左)

  简朴的环境、朴实的语言以及宏大的治校方略,对王植平触动很大,“武汉大学引进海外青年人才,不是为了充个数,而是真需要真重视。”最终,这位青年才俊成功加盟武汉大学。

  释放活力 突破创新

  海归人才的加盟为高校发展注入一股新活力,各高校纷纷围绕人才配置资源,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推动“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同时,海归人才在高校的精心培育下迅速成长,为学科建设发展、原始创新突破提供不竭动力。

  2017年,武汉大学刘胜教授团队申报的项目是当年度华中地区首个获批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资助金额高达8400万元,这标志着武汉大学新型工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工科并非武汉大学传统优势学科,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刘胜教授的“领头羊”作用。

  在海外已获得终身教职的刘胜,每每看到祖国在某些科技领域受制于人,心里总不是滋味,回国建功立业的想法愈发强烈。2014年,武汉大学从“双一流”建设思路出发,提出走新型工科建设之路,并向全球招聘院长,刘胜被学校新型工科发展的宏伟蓝图深深吸引,最终被全职引进武汉大学,担任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

  来到武汉大学后,刘胜得到了一系列重点扶持。学校“因凤筑巢”,先后成立研究中心和研究院,为刘胜搭建高端平台汇聚人才,同时对刘胜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在学科布局、人才引进、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自主权,让刘胜感受到了武汉大学尊重人才、关心人才、信任人才的良好氛围。

  刘胜跟我们分享了项目申请中的一个小故事。他在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上发现了一篇关于4D电子显微镜的高影响因子论文,研究内容与他准备申请的研究项目极为契合,论文的作者是国际顶尖的四维成像专家。刘胜又搜索了这位教授其他几篇论文后,便下定决心吸引该教授参与项目。他积极和这位教授进行邮件沟通,随后又多次专程拜访,还邀请该教授来武汉大学考察。最终,刘胜成功说服该教授加盟新成立的工业科学研究院。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武汉大学对刘胜自主选人用人的信任和支持。这位年逾60的教授在传统概念中虽属于退休人群,但学校依然高薪礼聘。这位教授的加盟也带来了预期成效。

  人才优先,是武汉大学资源配置的重要导向。对于引进的高端人才,学校力保“四个优先”,即人才经费优先投入、物理空间优先提供、研究生指标优先保障、人才住房优先解决。即使在研究生指标有限的情况下,学校仍单独拿出1/3的博士招收指标用于引进高端人才。同时,积极为人才“松绑”,赋予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这些举措让高端人才释放出更多活力,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出强劲的“火车头”作用。

  甲亢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甲亢突眼是甲亢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一种不可逆性疾病,临床治疗效果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西安交大团队采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来探究突眼的发病机制,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具有趋化性和炎性特征的CD4阳性毒性T淋巴细胞亚群在甲亢突眼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为甲亢突眼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更多有效方法。此项研究由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施秉银教授团队和电信学部叶凯教授团队合作完成,两个团队在同一课题下合作所取得的这一成果是临床医学与计算科学的完美结合,展现了“医工结合”与“交叉学科”科研模式的强大优势。

  这已经不是曾留学海外的叶凯第一次尝到学科交叉的甜头了。2018年,叶凯领衔中英科学家团队,首次公布了鸦片罂粟的高质量全基因组序列和组装分析结果,揭开了吗啡合成背后的奥秘。2021年,叶凯团队完整组装出拟南芥基因组,打破了在国际植物研究领域拟南芥参考基因组标准一直由欧美国家定义的垄断,创造了拟南芥基因组质量全球最高标准。

  短短几年,成果频出。叶凯感慨地说:“一直以来,我都想在国内组建一个跨学科研究团队,建立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是西安交大给了我一个好的平台。”

  2015年,西安交大出台《“科学家工作室”暂行办法》,探索“科学家工作室”模式,采用国际通行的科研管理体制,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2016年,西安交大首个以青年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叶凯青年科学家工作室”成立,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涵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生物学、药学、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随后,西安交大又围绕引进人才先后成立“贾春林科学家工作室”“高静怀科学家工作室”等,以“高起点、国际化”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逐步建立起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研究团队,承担国家重大重点课题及重大国际合作课题,不断产生重要原创性成果,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对相关学科及科研基地的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

  立德树人 薪火相传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更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海归人才补强了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他们心怀“国之大者”,带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所长,传道授业解惑,为国育良才。

  2017年,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建设期内,学校以物理学、化学、光学工程等学科为支撑,依托国家试点学院和国家协同创新中心(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聚焦世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前沿,汇聚高端人才,打造旗舰平台,培育拔尖人才,创新治理模式,优化协同发展生态,凝聚了一批领军型人才,打造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一流学科引领一流大学建设成效不断显现。2022年,苏州大学顺利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依托“双一流”建设,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蓬勃发展,孕育出一支鼎鼎有名的纳米研究“梦之队”,成为国内纳米人才的摇篮。这中间离不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归科学家李述汤的全情投入与持续耕耘。2008年,李述汤在苏州大学校方“三顾茅庐”之下,最终加盟,创建学院并担任院长。

李述汤(左一)在实验室与学生交流

  究竟是什么让享誉国际的科学家选择苏州大学?除了苏州得天独厚的纳米产业基础,还有李述汤的育人情怀。李述汤坦言,国内地广物博,人才是不竭的动力,如果能为祖国培养一批纳米领域的顶尖人才,比自己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有成就感。

  在苏州大学,李述汤建立了内地首个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在他的努力下,学院汇聚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并不断完善国际化师资遴选和聘用机制,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机制,采用“大师+团队”的方式,打造了一支学术造诣高、专业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年龄梯次分明的国际化精英教师队伍。2022年,李述汤领衔的纳米材料科学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成员全部承担一线本科教学并担任本科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纳米专业人才,自主培养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现已年逾75岁的李述汤,不仅与年轻教师们一样坚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还时常出现在实验室里,向学生传授做学问的经验。他不仅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榜样,更是一座灯塔,为后辈照亮前行的路。

  教书育人,师德为先。西安交大地处陕西,红色革命教育资源富集,学校在延安、梁家河、照金等地建立了红色教育基地,以青年教师为主体深入开展“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专题教育活动,以高层次领军人才为主体开展“爱国奋斗、不忘初心”系列研修活动。目前该类活动已覆盖60%以上的中青年教师,学员已走遍了三秦大地。同时,西安交大定期举办“新时代‘大先生’”讲坛,已邀请陶文铨院士,以及西迁老教授马知恩、胡奈赛分享教书育人经验,与青年教师代表交流互动。

  初心不曾改,薪火永相传。西安交大海归青年教师群体在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中涤荡心灵,将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与“西迁精神”结合起来,发挥自身特长,在立德树人方面屡创佳绩。

  西安交大材料学院单智伟教授,在时任院长孙军教授的感召下,2009年辞去国外一家仪器制造公司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一职,怀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义无反顾归国,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国际著名学者共同筹建了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简称“微纳中心”),并先后从海外高校、研究所引进10余位高层次青年学者与外籍博士后,组建起西安交大微纳中心教师团队。团队响应学校“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号召,在科研创新成果、青年学子培养、服务地方经济、新型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西安交通大学校园风光

  截至目前,微纳中心共在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ials、PNAS等期刊上发表高水平文章280余篇,授权专利110余项,部分成果已获转化,孵化了3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关于高纯镁制备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望从整体上提升我国金属镁产业链的质量和水平。

  单智伟带头授课本科课程“材料力学性能”,并带动青年教师陈凯、韩卫忠、张伟等给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在单智伟的主导推动下,学院引进第一批国际学生,并开展一系列英文授课课程,让学生接触相关领域最前沿的科研动态,了解最新科研成果。自2010年至今,微纳中心作为主要承办单位,组织召开年度微纳尺度材料性能国际研讨会。会议向全院师生开放,为材料学子搭建起与学术前沿直接对话的平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统筹推进”到“深入推进”,追求一流,永无止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带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任务依然艰巨,仍需要在建设和改革上久久为功。回国投身科教事业的高校海归人才,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在伟大的事业征程中,乘势而上,争做学科建设的“领头羊”、创新突破的“生力军”、桃李满园的“大先生”,为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更大作用。

责任编辑:施惠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