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这所年轻的温州高校,为何被习近平主席称为“中美教育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培养更多既了解中国也熟知美国的青年使者
发布时间: 来源: 潮新闻

  “2006年,我在贵校见证了中美合作创办温州肯恩大学签约仪式。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温州肯恩大学办学成果显著,已经成为中美教育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令人高兴。”6月6日,习近平主席的复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温州肯恩大学,一所设校仅十周年的年轻高校。

  眼下,这是国内办学规模最大、普惠性程度最高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办学高校,也是浙江第一所中美合作创办的大学。

  如果我们把时光拉回18年前,能看到温州肯恩大学刚出发时的样子——

  2006年4月2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省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新泽西州前州长詹姆斯·麦格瑞维一行。彼时,浙江与新泽西州自1981年建立友好省州关系已有25年,在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开展了交流与合作。现场,习近平表示,希望25周年纪念活动能取得圆满成功,温州大学与肯恩大学的合作能取得成果。

  不到一个月后,习近平同志又前往新泽西州州府所在地特伦顿市参加了友好省州关系25周年庆祝活动。其间,参观了肯恩大学,并参与了温州大学与肯恩大学合作创办温州肯恩大学协议签字仪式。

  在习近平同志的关心推动下,温州肯恩大学于2011年获批筹建,2014年正式批准设立。同年7月,它被列入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成果。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还在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上特别提到“温州肯恩大学正式设立后运转良好”。

  过往10年,温州肯恩大学始终遵照习近平主席的殷殷嘱托,以“国际化、高水平”大学为建设目标,在中外合作办学之路上披荆斩棘,通过人才培育、科研合作、校地互动等推动中美人文交流蓬勃发展。

  新校园

  生长在中国的国际化平台

  乘车从温州城区出发,沿瓯越大道向丽岙侨乡行约25分钟,便到达温州肯恩大学。

  伴着初夏和风,走在校园附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绿油油的广阔草坪,还能隐约闻到咖啡香。

  “每天都有不少人来参观或运动。”温州肯恩大学传播与公共关系部工作人员介绍,这种生态化、开放式的校园,似乎时刻在告诉学子们,学校的校训是“Start here, go anywhere(于此启航,走向世界)”。

  设校十年来,温州肯恩大学的一路发展,都承载着厚重使命与殷切期望。温州肯恩大学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北铰既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

  早年,王北铰曾作为浙江省公派干部之一,远赴美国肯恩大学学习。当地浓厚的学术氛围、先进的教学设备、国际化学习环境让大家深受触动。中美大学在教育理念、育人氛围和管理制度上的不同,也让浙江干部思考中美教育的融合之道。

  但是,当美式学校在中国起步建设和发展时,中美合作双方在管理风格、校园建设方面都存在差异,一度产生分歧。为此,2014年10月,王北铰专门带队到美国肯恩大学,交流校园规划、建设经验,达成了温州肯恩大学校园总体设计与功能布局的共识。

  自此,开放化、国际化,成为温州肯恩大学建设的重要标签。

  如今,学校依山傍水,分为生活家园、中心校园、门户公园三大区域。走进校园,阳光跃动在辽阔碧绿的大草坪上,映照着绿树白墙的美丽塘河自西向东穿流而过。目光所及之处,风格多样的建筑融合东西方文化理念,体现着中西合璧的特色。

  温州肯恩大学首席财务官林扬帆2006年在温州大学教书,筹办温州肯恩大学的工作全面展开之时,被选调到温州市教育局参加项目前期工作。

  她至今记忆犹新,2014年秋季,学校第一批红砖楼落成。但新校舍还没启用,就遇上了台风,“有些窗户还没有安装好玻璃,雨水就灌进楼里,地上积水漫过了脚面。当时美国肯恩大学派遣的学术副校长也加入了抢险队伍,大家一起提着桶、拿着盆,在教室里拼命往外舀水,现在想来真是一段特别的体验。”

  如今看来,这段经历仿佛是温州肯恩大学十年发展的缩影:从中美教育的交汇点出发,虽然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小波折,但学校始终稳健向前迈进。从一片荒地到国际化的美丽校园,版图不断扩大。

  眼下,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开放型大学校园已初具规模。全校规划用地3000亩,一期建成25万余平方米。校园入选温州市“十大标志性工程”,并获批浙江省首批“绿色学校”。

  往校园纵深走去,理工学院、建筑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等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风格各异,却井然有序。

  “学生宿舍不要求整齐划一。”分管榕楼的书院导师沈珈卉介绍,所有的教室、宿舍门口都有一个留言栏,学生可尽情涂鸦,画卡通自画像、给室友留言,写自己特别喜欢的话,展示个性。

  教学楼、宿舍楼内,每个楼层设有七八个公共空间。每个公共空间里配置了沙发、报栏、公告栏等,还有一台大屏幕电视机。学生可以在这里聊天、学习、组织活动。大屏幕电视机可连接电脑,供学生做PPT展示、看球赛等。

  “这里还是同学们尽情DIY的地方,觉得怎么好玩,想怎么布置都行。”人文学院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周楚尧是这些公共空间的常客。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是他学习一年来最大的感受。

  这些都是学生根据日常痛点需求,提出建议后被采用的结果。在这里,每季度都由学校后勤主管和学生代表,围绕后勤服务举行恳谈会。“哪里做得不好的,我们都会给出改进时间表。”后勤工作人员李颖说,不少学生会引用国际先进做法提出创意点子,帮助学校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十年间,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一点点充盈着校园空间,传递着学校开放的办学理念,也赋予了学校师生更多积极探索的勇气。

  “2006年,我在贵校见证了中美合作创办温州肯恩大学签约仪式。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温州肯恩大学办学成果显著,已经成为中美教育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令人高兴。”6月6日,习近平主席的复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温州肯恩大学,一所设校仅十周年的年轻高校。

  眼下,这是国内办学规模最大、普惠性程度最高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办学高校,也是浙江第一所中美合作创办的大学。

  如果我们把时光拉回18年前,能看到温州肯恩大学刚出发时的样子——

  2006年4月2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省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新泽西州前州长詹姆斯·麦格瑞维一行。彼时,浙江与新泽西州自1981年建立友好省州关系已有25年,在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开展了交流与合作。现场,习近平表示,希望25周年纪念活动能取得圆满成功,温州大学与肯恩大学的合作能取得成果。

  不到一个月后,习近平同志又前往新泽西州州府所在地特伦顿市参加了友好省州关系25周年庆祝活动。其间,参观了肯恩大学,并参与了温州大学与肯恩大学合作创办温州肯恩大学协议签字仪式。

  在习近平同志的关心推动下,温州肯恩大学于2011年获批筹建,2014年正式批准设立。同年7月,它被列入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成果。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还在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上特别提到“温州肯恩大学正式设立后运转良好”。

  过往10年,温州肯恩大学始终遵照习近平主席的殷殷嘱托,以“国际化、高水平”大学为建设目标,在中外合作办学之路上披荆斩棘,通过人才培育、科研合作、校地互动等推动中美人文交流蓬勃发展。

温州肯恩大学建校初期校园鸟瞰。受访单位供图

  新校园

  生长在中国的国际化平台

  乘车从温州城区出发,沿瓯越大道向丽岙侨乡行约25分钟,便到达温州肯恩大学。

  伴着初夏和风,走在校园附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绿油油的广阔草坪,还能隐约闻到咖啡香。

  “每天都有不少人来参观或运动。”温州肯恩大学传播与公共关系部工作人员介绍,这种生态化、开放式的校园,似乎时刻在告诉学子们,学校的校训是“Start here, go anywhere(于此启航,走向世界)”。

  设校十年来,温州肯恩大学的一路发展,都承载着厚重使命与殷切期望。温州肯恩大学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北铰既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

  早年,王北铰曾作为浙江省公派干部之一,远赴美国肯恩大学学习。当地浓厚的学术氛围、先进的教学设备、国际化学习环境让大家深受触动。中美大学在教育理念、育人氛围和管理制度上的不同,也让浙江干部思考中美教育的融合之道。

  但是,当美式学校在中国起步建设和发展时,中美合作双方在管理风格、校园建设方面都存在差异,一度产生分歧。为此,2014年10月,王北铰专门带队到美国肯恩大学,交流校园规划、建设经验,达成了温州肯恩大学校园总体设计与功能布局的共识。

  自此,开放化、国际化,成为温州肯恩大学建设的重要标签。

  如今,学校依山傍水,分为生活家园、中心校园、门户公园三大区域。走进校园,阳光跃动在辽阔碧绿的大草坪上,映照着绿树白墙的美丽塘河自西向东穿流而过。目光所及之处,风格多样的建筑融合东西方文化理念,体现着中西合璧的特色。

  温州肯恩大学首席财务官林扬帆2006年在温州大学教书,筹办温州肯恩大学的工作全面展开之时,被选调到温州市教育局参加项目前期工作。

  她至今记忆犹新,2014年秋季,学校第一批红砖楼落成。但新校舍还没启用,就遇上了台风,“有些窗户还没有安装好玻璃,雨水就灌进楼里,地上积水漫过了脚面。当时美国肯恩大学派遣的学术副校长也加入了抢险队伍,大家一起提着桶、拿着盆,在教室里拼命往外舀水,现在想来真是一段特别的体验。”

  如今看来,这段经历仿佛是温州肯恩大学十年发展的缩影:从中美教育的交汇点出发,虽然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小波折,但学校始终稳健向前迈进。从一片荒地到国际化的美丽校园,版图不断扩大。

  眼下,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开放型大学校园已初具规模。全校规划用地3000亩,一期建成25万余平方米。校园入选温州市“十大标志性工程”,并获批浙江省首批“绿色学校”。

  往校园纵深走去,理工学院、建筑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等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风格各异,却井然有序。

  “学生宿舍不要求整齐划一。”分管榕楼的书院导师沈珈卉介绍,所有的教室、宿舍门口都有一个留言栏,学生可尽情涂鸦,画卡通自画像、给室友留言,写自己特别喜欢的话,展示个性。

  教学楼、宿舍楼内,每个楼层设有七八个公共空间。每个公共空间里配置了沙发、报栏、公告栏等,还有一台大屏幕电视机。学生可以在这里聊天、学习、组织活动。大屏幕电视机可连接电脑,供学生做PPT展示、看球赛等。

  “这里还是同学们尽情DIY的地方,觉得怎么好玩,想怎么布置都行。”人文学院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周楚尧是这些公共空间的常客。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是他学习一年来最大的感受。

  这些都是学生根据日常痛点需求,提出建议后被采用的结果。在这里,每季度都由学校后勤主管和学生代表,围绕后勤服务举行恳谈会。“哪里做得不好的,我们都会给出改进时间表。”后勤工作人员李颖说,不少学生会引用国际先进做法提出创意点子,帮助学校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十年间,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一点点充盈着校园空间,传递着学校开放的办学理念,也赋予了学校师生更多积极探索的勇气。

正值毕业季。6月6日,温州肯恩大学学生和家人一起在校园拍照留念。记者王建龙徐彦摄

  新路径

  让更多中国学生和世界对话

  6月6日傍晚,温州肯恩大学心理学专业大三学生马婧妤打开电脑,熟练输入美国肯恩大学线上图书馆的网址,输入自己的账号后,开始查询参考资料。

  依托中美合作办学的优势,美国肯恩大学向温州肯恩大学开放了全部图书馆资源,每个在校学生都有一个账号,可以查阅两个学校图书馆的所有电子数据。

  “这实在太方便了。”马婧妤说,共享资源后,她可以一键搜索到需要的图书和文献等,不仅完成专业学习更便捷,也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马婧妤是深圳人,2021年进入温州肯恩大学就读,看中的就是学校中外合办的资源和平台。

  全英文、小班化教学,国际原版教材,互动式的授课模式,活跃的课堂氛围等,这些都让马婧妤得以快速成长,学会拥抱差异、追求合作,也让原本就计划出国留学的她对未来更有信心。她说:“在学校的这3年,让我能更勇敢地去面对新的挑战。”

  让马婧妤深感收获的,还有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实践中的理念:“为不同学生找到不同发展方向”。

  “专业课之外,我们可以自由定制选择选修课程,从而寻找、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马婧妤说,任何课程皆可选,这为大家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我是英语专业的,但很多专业词汇还要下功夫学。”周楚尧也对学校鼓励跨学科学习表示赞赏。专业课之外,他还选修了包括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专业。

  创办初期,温州肯恩大学就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承载“让更多中国学生看世界”的使命,致力于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由此,学校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中外合作办学之路。

  目前,学校已开设本科专业18个、硕博专业9个,在校本硕博学生约4500人,共培养了近4000名本科毕业生和150余名硕博毕业生。其中,本科毕业生中超63%选择继续深造,近半数入读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QS排名前50名校。2023年,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达75%,再创新高。

  近日,已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应届毕业生张莹,在哈佛给新生组织的破冰式线上夏令营里表现活跃、颇受称赞。对于这样的交流环境和学习模式,张莹早习以为常。这也得益于温州肯恩大学中美融合教育模式。

  张莹说,从进入温州肯恩大学至今,她已适应了全英文表达,拥有了国际化视野。“刚入学不适应也不必紧张,学校安排很贴心。”她告诉记者,在主要的学科教室,都安装了录播系统,从3个角度拍摄上课全程。如果学生没听懂,课后可以调取视频反复回放。要是语言交流有待提升,出了教室转角就能找到ELC教学助理。

  外教罗伯特·伯顿(Robert·Burton)对新生打基础的技能很重视。学生交上去的论文,他会要求一稿、二稿、三稿不断修改,在格式规范上要符合国际期刊的标准。

  得益于这样的国际化环境营造和国际化育人模式,越来越多来自温州肯恩大学的学生代表中国青年站上APEC会议、世界青年论坛等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也有越来越多学生在美国数学建模大赛、微软“创新杯”中国区比赛等国际大赛中屡折桂冠。

  融通世界,扎根中国。王北铰说,建校以来,温州肯恩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学生的根在中国。基于这样的考虑,学校不仅开设了具有特色的国情课,包括国情教育、艺术教育及体育等,还积极融入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学术讲座、时政讨论会、艺术节等滋养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品格。

  新平台

  为中美友好搭建更多桥梁

  王北铰算过一组数据:设校十年来,温州肯恩大学和美国肯恩大学互相交流的学生总数超过1700多人。今年开春以来,就有27名美国肯恩大学的学生来到温州肯恩大学学习。

  美国肯恩大学金融专业大三学生亚历山德罗是其中一位,他说:“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改变了我原本对很多领域的看法,也让我能更好地理解如今中国人的处事方式。美国肯恩大学和温州肯恩大学一样的课程设置、学分互认让我这一学期的学习非常顺利。”

  作为一直生活在西班牙社区中的意大利裔美国人,亚历山德罗从小就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充满好奇。几个月来,在温州肯恩大学的中文课堂、温州博物馆,以及杭州、北京、上海等多个文化地标,都能看到他背着背包的身影。

  在温州肯恩大学,亚历山德罗结交了不少中国朋友,俨然已是“中国通”。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美国青年使者交流学习计划”徽章,这是他在中美合办温州肯恩大学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上获得的。“我已经是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刚刚返回美国的亚历山德罗说,他把所有珍贵经历带回了美国,和家人朋友分享。

  张莹此前在美国肯恩大学交换学习时,当上了学校教育基金会组织的学生导师。“每周我要为20多名学生提供助学金和生活指导。”张莹说,这段交换经历可贵之处,是让她在亲身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后,学会相互理解、尊重和合作,并因此拥有世界各地的朋友。

  美国肯恩大学校长雷波列特也密切关注着两国校园里的教育人文交流,他能一口气列举出多位中美学生经历不同文化环境并改变人生的例子,“他们的经历表明,我们两国学生正在建立深厚的个人联系。”

  事实上,以中美肯恩校园为平台,各种人文交流火热而有趣。

  温州肯恩大学金融专业大四学生方浩锟在前往美国肯恩大学交流学习时,就和同学李璇一起为温州肯恩大学和美国肯恩大学架起一座交流的“桥梁”——2022年中秋节那天,雷波列特校长邀请中国交换生到他的校长府邸吃烤肉。两位同学就把从温州带来的泰顺廊桥模型,作为礼物送给了校长,并邀请校长观看廊桥纪录片,了解温州历史文化,“校长超级惊喜,给我们比了好多次大拇指,连称太珍贵了。”

  方浩锟告诉记者,这座漂洋过海的廊桥模型以泰顺廊桥溪东桥为原型,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季天渊创作。由于廊桥模型较大,安装在运送的箱子里,不小心就容易碰坏。方浩锟和李璇生怕磕着碰着,一路扶着、护着、抱着……护送到美国时,箱子四个轮子磨坏了三个。“很值得!”方浩锟说,自己在美国交到了不少好朋友,希望以桥为“桥”,见证中美民众相知相近、亲和交往。

  近年来,温州肯恩大学将目光投向更宽广的校园外部,通过成立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和网络文化传播中心、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等,致力于将学校打造为中美教育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

  “今天,我在一座北宋时期的码头上,它近年才在温州被发现。现在,我仿佛听到了古代温州商人的对话与心跳。”在一期《文物世界里的千年商港》的双语短片里,温州肯恩大学艺术史教授Mieke Paulsen Bahmer以自己的视角讲述了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和温州博物馆,她绘声绘色的描述,让一件件文物在镜头里变得非常生动,全网点击量超过百万。

  王北铰介绍,这是学校制作的《“外”眼看温州》系列短片之一,已经坚持数年,希望能通过美籍外教视角,带领美国民众了解文化差异,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如今,温州肯恩大学再次走上推动中美人文交流的新征程。2023年11月,习近平主席访美时宣布“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温州肯恩大学和美国肯恩大学也共同定下一个小目标:5年内吸引至少500名美国学生到中国学习和交流,实现美国来华青少年5万人中百分之一的目标。

  设校十年就走出一条中外合作办学先行先试之路的温州肯恩大学有这个底气。我们也相信,不久的将来,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交流合作后,该校校园里将出现更多来自大洋彼岸的青春面孔,而世界上也会有更多既了解中国也熟知美国的青年使者,为促进中美友好搭建更多桥梁。

  新路径

  让更多中国学生和世界对话

  6月6日傍晚,温州肯恩大学心理学专业大三学生马婧妤打开电脑,熟练输入美国肯恩大学线上图书馆的网址,输入自己的账号后,开始查询参考资料。

  依托中美合作办学的优势,美国肯恩大学向温州肯恩大学开放了全部图书馆资源,每个在校学生都有一个账号,可以查阅两个学校图书馆的所有电子数据。

  “这实在太方便了。”马婧妤说,共享资源后,她可以一键搜索到需要的图书和文献等,不仅完成专业学习更便捷,也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马婧妤是深圳人,2021年进入温州肯恩大学就读,看中的就是学校中外合办的资源和平台。

  全英文、小班化教学,国际原版教材,互动式的授课模式,活跃的课堂氛围等,这些都让马婧妤得以快速成长,学会拥抱差异、追求合作,也让原本就计划出国留学的她对未来更有信心。她说:“在学校的这3年,让我能更勇敢地去面对新的挑战。”

  让马婧妤深感收获的,还有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实践中的理念:“为不同学生找到不同发展方向”。

  “专业课之外,我们可以自由定制选择选修课程,从而寻找、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马婧妤说,任何课程皆可选,这为大家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我是英语专业的,但很多专业词汇还要下功夫学。”周楚尧也对学校鼓励跨学科学习表示赞赏。专业课之外,他还选修了包括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专业。

  创办初期,温州肯恩大学就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承载“让更多中国学生看世界”的使命,致力于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由此,学校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中外合作办学之路。

  目前,学校已开设本科专业18个、硕博专业9个,在校本硕博学生约4500人,共培养了近4000名本科毕业生和150余名硕博毕业生。其中,本科毕业生中超63%选择继续深造,近半数入读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QS排名前50名校。2023年,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达75%,再创新高。

  近日,已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应届毕业生张莹,在哈佛给新生组织的破冰式线上夏令营里表现活跃、颇受称赞。对于这样的交流环境和学习模式,张莹早习以为常。这也得益于温州肯恩大学中美融合教育模式。

  张莹说,从进入温州肯恩大学至今,她已适应了全英文表达,拥有了国际化视野。“刚入学不适应也不必紧张,学校安排很贴心。”她告诉记者,在主要的学科教室,都安装了录播系统,从3个角度拍摄上课全程。如果学生没听懂,课后可以调取视频反复回放。要是语言交流有待提升,出了教室转角就能找到ELC教学助理。

  外教罗伯特·伯顿(Robert·Burton)对新生打基础的技能很重视。学生交上去的论文,他会要求一稿、二稿、三稿不断修改,在格式规范上要符合国际期刊的标准。

  得益于这样的国际化环境营造和国际化育人模式,越来越多来自温州肯恩大学的学生代表中国青年站上APEC会议、世界青年论坛等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也有越来越多学生在美国数学建模大赛、微软“创新杯”中国区比赛等国际大赛中屡折桂冠。

  融通世界,扎根中国。王北铰说,建校以来,温州肯恩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学生的根在中国。基于这样的考虑,学校不仅开设了具有特色的国情课,包括国情教育、艺术教育及体育等,还积极融入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学术讲座、时政讨论会、艺术节等滋养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品格。

  新平台

  为中美友好搭建更多桥梁

  王北铰算过一组数据:设校十年来,温州肯恩大学和美国肯恩大学互相交流的学生总数超过1700多人。今年开春以来,就有27名美国肯恩大学的学生来到温州肯恩大学学习。

  美国肯恩大学金融专业大三学生亚历山德罗是其中一位,他说:“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改变了我原本对很多领域的看法,也让我能更好地理解如今中国人的处事方式。美国肯恩大学和温州肯恩大学一样的课程设置、学分互认让我这一学期的学习非常顺利。”

  作为一直生活在西班牙社区中的意大利裔美国人,亚历山德罗从小就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充满好奇。几个月来,在温州肯恩大学的中文课堂、温州博物馆,以及杭州、北京、上海等多个文化地标,都能看到他背着背包的身影。

  在温州肯恩大学,亚历山德罗结交了不少中国朋友,俨然已是“中国通”。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美国青年使者交流学习计划”徽章,这是他在中美合办温州肯恩大学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上获得的。“我已经是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刚刚返回美国的亚历山德罗说,他把所有珍贵经历带回了美国,和家人朋友分享。

  张莹此前在美国肯恩大学交换学习时,当上了学校教育基金会组织的学生导师。“每周我要为20多名学生提供助学金和生活指导。”张莹说,这段交换经历可贵之处,是让她在亲身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后,学会相互理解、尊重和合作,并因此拥有世界各地的朋友。

  美国肯恩大学校长雷波列特也密切关注着两国校园里的教育人文交流,他能一口气列举出多位中美学生经历不同文化环境并改变人生的例子,“他们的经历表明,我们两国学生正在建立深厚的个人联系。”

  事实上,以中美肯恩校园为平台,各种人文交流火热而有趣。

  温州肯恩大学金融专业大四学生方浩锟在前往美国肯恩大学交流学习时,就和同学李璇一起为温州肯恩大学和美国肯恩大学架起一座交流的“桥梁”——2022年中秋节那天,雷波列特校长邀请中国交换生到他的校长府邸吃烤肉。两位同学就把从温州带来的泰顺廊桥模型,作为礼物送给了校长,并邀请校长观看廊桥纪录片,了解温州历史文化,“校长超级惊喜,给我们比了好多次大拇指,连称太珍贵了。”

  方浩锟告诉记者,这座漂洋过海的廊桥模型以泰顺廊桥溪东桥为原型,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季天渊创作。由于廊桥模型较大,安装在运送的箱子里,不小心就容易碰坏。方浩锟和李璇生怕磕着碰着,一路扶着、护着、抱着……护送到美国时,箱子四个轮子磨坏了三个。“很值得!”方浩锟说,自己在美国交到了不少好朋友,希望以桥为“桥”,见证中美民众相知相近、亲和交往。

  近年来,温州肯恩大学将目光投向更宽广的校园外部,通过成立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和网络文化传播中心、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等,致力于将学校打造为中美教育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

  “今天,我在一座北宋时期的码头上,它近年才在温州被发现。现在,我仿佛听到了古代温州商人的对话与心跳。”在一期《文物世界里的千年商港》的双语短片里,温州肯恩大学艺术史教授Mieke Paulsen Bahmer以自己的视角讲述了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和温州博物馆,她绘声绘色的描述,让一件件文物在镜头里变得非常生动,全网点击量超过百万。

  王北铰介绍,这是学校制作的《“外”眼看温州》系列短片之一,已经坚持数年,希望能通过美籍外教视角,带领美国民众了解文化差异,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如今,温州肯恩大学再次走上推动中美人文交流的新征程。2023年11月,习近平主席访美时宣布“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温州肯恩大学和美国肯恩大学也共同定下一个小目标:5年内吸引至少500名美国学生到中国学习和交流,实现美国来华青少年5万人中百分之一的目标。

  设校十年就走出一条中外合作办学先行先试之路的温州肯恩大学有这个底气。我们也相信,不久的将来,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交流合作后,该校校园里将出现更多来自大洋彼岸的青春面孔,而世界上也会有更多既了解中国也熟知美国的青年使者,为促进中美友好搭建更多桥梁。


责任编辑:施惠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