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首页轮播图 > 正文
2024年5期|南沙印象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2024年第5期)

  广州南沙得名于“南湾”和“沙埠”,位于广州市最南端、珠江出海口西岸,是广州市唯一出海通道。

  南沙东与东莞、深圳隔江相望,西与中山、佛山接壤,北以沙湾水道为界与番禺隔水相邻,南濒伶仃洋。地形中间高、四周低,有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和海涂地貌。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

  南沙区是粤港澳合作发展的重大平台之一,具有地处“湾区之心”的区位优势,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政策优势和携手港澳、链接全球的开放优势。

  总面积

  803平方公里

  年平均气温

  23.5°C

  服务管理人口

  120余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

  2323.54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3862.52亿元

  进出口总额

  2912.10亿元

  高新技术企业

  1128家

  各类创新平台

  370个

  引进世界500强企业

  271家

  湾区之心

  区位: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距离香港38海里、澳门41海里,方圆100公里范围内汇聚了大湾区全部11座城市及五大国际机场,是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区的重要枢纽性节点。

  交通:构建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

  全国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017)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9/2022)

  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2020)

  (大事记)

  1993年

  国务院批准设立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年

  国务院批准设立南沙行政区

  2012年

  获批国家级新区

  获批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

  获批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2014年

  纳入自贸试验区

  10部委联合印发“南沙金融15条”

  2015年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正式挂牌,建设实施方案发布

  2016年

  南沙被定位为唯一的广州城市副中心

  国内最大、全球第二大半潜船“新光华”号命名交付

  2017年

  南沙客运港至香港国际机场航线开通

  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落户

  2019年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专节部署“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提出“加快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

  2020年

  获批综合保税区

  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2021年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

  获批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2022年

  《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印发实施,支持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2024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发布《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

  产业布局

  南沙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建设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新高地。

  南沙将构建“2+5+2”现代化产业体系:

  2:支柱产业————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制造

  5: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新材料、新型储能

  2:未来产业————海洋科技、商业航天

  重点产业平台:

  芯:以“芯”片和集成电路研发制造为核心,在国内率先实现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布局。

  晨:以创新发展承载“晨”光和希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集聚9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企业。

  大:以强化发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汽车等“大”制造为根本,实现动力电池、氢能等领域突破。

  海:以聚力发展“海”洋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为导向,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建设。

  科创生态

  南沙正按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以大格局、大气魄、大手笔汇聚科技力量,积极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1+1+3+N”科创平台体系:

  1:以南沙科学城为主阵地————南沙科学城,总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按“一体两翼三支点”空间布局思路规划建设,面向深海、深地、深空,聚焦海洋、能源、空天、信息、生物等领域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着力建设顶尖科教融合创新主体、拓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发展新空间,具有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发展重点承载区的战略定位。

  1: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为原始创新主力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 (广州)以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为目标,整合国内外海洋领域创新资源,建设全国性海洋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坚持“立足湾区、深耕南海、跨越深蓝”的发展定位,围绕“南海海洋国土安全与战略资源开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攻关。

  3: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临空飞行极端测试平台、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

  N:多个高水平科研机构为技术供给主平台————近年来,南沙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已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平台37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56个,科研机构22家。


责任编辑:施惠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