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首页轮播图 > 正文
2024年6期|如何帮助来华留学生“读懂”中国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2024年第6期)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软实力的提升,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的持续深入,来华留学生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来华留学事业是我国教育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增进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有力支撑,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了其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来华留学教育正处于由量变向质变过渡的提质增效阶段,各高校都在积极尝试各种方式,设置形式多样的教学课程,设计来华生参观体验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帮助来华留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

  来华留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且由于语言障碍,如何以人为本、润物无声地向来华留学生介绍中国的经验和发展道路,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增强来华留学生的认同和支持,是值得研究探索的问题。

  “第一课堂”的教学现状

  中国国情课是帮助来华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融入中国的有效方式和重要载体,属于“第一课堂”。当前我国各高校针对来华留学生开设的中文、中国概况或中国国情课,讲授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中文等为主,授课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

  大部分高校对于来华留学生的国情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或摸索时期。由于来华留学生所在国家的政治体制不同,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亦有差异,过去许多高校工作者在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只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或往往停留在管理层面,缺少引导,或侧重于关注留学生的安全保障和文化交流,而对于留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相关工作开展较少。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及认识存在偏差,教育内容系统性针对性不足、形式方法单一滞后,人力资源缺乏、专业水平不足等问题。课程内容上,也缺少关于当代中国的政策、经验和发展道路等内容的分享。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厚重而璀璨,当代中国的成就和经验同样宝贵,更是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才授之以“渔”、彰显中国担当的重要载体,应加以重视和补充。

  完善丰富来华生国情教育体系

  北京化工大学自2019年起针对来华留学生开设了必修课“中国发展道路”,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及新中国成立的背景与历史、中国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政策、中国经济发展与扶贫政策、中国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全面从严治党与法治建设、中国科技发展及产业创新等。课程用留学生可以接受的形式,艺术地进行讲授,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治国理念,以及中国如何落实负责任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在课程实践中探索完善和丰富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体系的路径。

  内容设置以“共生”理念为引领。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坚持以“共生”理念为引领,以坚持文化认同的取向性和突出教育内容的真实性为原则,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应兼顾他国合理关切,秉承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战略,促进各方利益最大化。课程内容应具备一定政策性,来华留学生作为两国友好交往的桥梁,要为两国的务实合作贡献力量,还需明确中国与他国交往过程中存在的挑战以及中国的政策立场。尤其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面临外部和内部方方面面的挑战。要让来华留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国土面积之大、治理之复杂与困难,理解我们从基本国情出发制定的相应内政和外交政策。要让来华留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要通过发展自身来影响世界、造福世界,由此让他们产生同理心、增强认同感。

  “中国发展道路”作为中文、中国概况以及中国文化课内容的补充,不能完全跳脱,也要注重文化与课程内容的有效结合。“以小见大”、引经据典,在课程中引入品德教育。例如,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弘扬“明礼守信”“自尊自爱”等理念,帮助留学生学会和谐处理人际关系、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宣扬“自强不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中华传统美德,鼓励留学生提升自我价值、构建幸福家庭;介绍“以人为本”“依法治国”等中国治理体系,促进留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法规,减少对我国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误解,有利于消除其对中国的负面认识。

  教学方法以“互动”形式为主体。教学方法要增加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注意讲授的有效性、理解性和艺术性。中国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倾向于教师向学生单一的输出,这对于从小注重思辨教育、强调互动式教学的来华留学生来说是很不习惯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牢记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结合各国留学生特点,统筹优势资源,理论联系实际,追求科学与创新。在课堂上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以体验式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行为体验与情感体验中产生共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让知识的传授更有温度。把握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可以运用新媒体等多元、多变的手段,吸引来华留学生的听课兴趣。

  挖掘教育资源,在课堂上可以用多元互动的方式把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展示给留学生。以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经历的事实来消除他们对中国的偏见,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例如,通过视频采访等形式向留学生介绍中国的脱贫攻坚政策和成果,通过真实案例向留学生分享中国的成功经验;以参观实践等形式,讲解中国环境保护新路径、政策和举措,呼吁来华留学生共同保护环境;以项目调研等形式为来华留学生解读中国的“一带一路”“共建命运共同体”等中国主张,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从来没有想过一家独大,而是希望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互利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师队伍以“育人”意识为原则。“中国发展道路”课程需要授课老师既掌握中国的形势与政策,又了解留学生的特点,很有可能要以英文作为授课语言,教师队伍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效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自觉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时刻彰显自身优秀的育人能力,一直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除了向来华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以外,更要塑造其品格、品行、品位,培养其谈吐、礼仪、气质,彰显中华魅力。授课教师应牢记“外事无小事”原则,不对敏感事件进行好坏评价,内容更多地放在宣传中国正能量方面。授课教师也同样是留学生们了解中国的窗口,要具有修身立德、身具表率的示范作用,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可以通过教师的亲身经历和事例,身体力行,展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与人友善,待人宽和,于言传与身教中切实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美德,从而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通过由中文、中国概况、中国文化概况和中国发展道路构成更加完善和丰富的中国国情课体系,课程内涵更加丰富,育人价值得到充分挖掘,教育教学功能得以拓展,使来华留学教育更具生命力,以此更好地宣传中国,更深入地讲好中国故事,帮助众多国际青年学子正确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为共建“一带一路”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爱华的国际人才作出贡献。(作者于跃系北京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王峰系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本文为202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课题“精准思政赋能高校辅导员就业引导工作的困境和对策研究”[项目编号MS2022267]、2021年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线上线下结合式中国国情课教学体系探索”[项目编号G-JG-PTKC202122]成果)

责任编辑:施惠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