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首页轮播图 > 正文
2024年8期|教育合作塑造中美关系的未来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2024年第8期)

  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中外高等教育合作在当今时代具有特殊的意义。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给美国肯恩大学校长雷波列特的复信中所指出的,中美关系的发展与教育交流合作密切相关。我们审视当今世界的发展格局,不难发现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复信为我们指明了中美高教合作的重要方向,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既深刻又高远的阐明。

  首先,中美高教合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中美关系事关两国人民福祉和人类前途命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原则上,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人民不分肤色都有权关心世界走向。但实际上,中美两国分别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其如何解决自身问题的本身就具有非同寻常的世界意义,更不用说两国如何处理国际问题和全球问题,两国间要建立和追求怎样的双边关系,这些都会对生活在同一星球上的人类成员产生关系祸福安危的重大影响。

  作为第一所中美合办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简称“上纽大”)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美双方对世界的共同责任。而上纽大近12年的办学经历,以生动实践表明了中美之间是可以成功合作的。上纽大的未来发展,将通过进一步提升和扩大成功合作的可能性,实现包括中美在内的各国师生对世界范围内和平与发展的光荣使命。

  其次,中美高教合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教育交流合作有助于促进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相知相近”。教育固然有开发人力资源、助推知识经济的职能,但其更是同侪相伴、师生互动、代际传递的活动。把教育事业与国际交流融为一体,其对于世界各国个人之间、家庭之间和群体之间相互沟通的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领域的工作都无法相比的。在纵观全局、审时度势的基础上,习近平主席2023年11月在旧金山作出了“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的精辟判断。这里所说的几个要素,“人民”“民间”“青年”和“地方”,在上海纽约大学这样的中美合作高校中高度重合。在上纽大,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大致各半,他们在同一个校园里“并肩学习,互相挑战,相谈甚欢”,不仅给曾经来访的美国政界人士留下深刻印象,也让更多人透过地缘政治阴霾中的这道国际人文交流的亮丽风景,见证了各国各地普通民众美好愿望的强大力量。

  再次,中美高教合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是“发展中美关系的未来工程”。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事业,中美关系能否有更好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两国院校培养出什么样的未来人才。习近平主席在今年3月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时说,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但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在高等教育已高度普及的现代社会,在科学技术正加速改变人类生活的当今世界,即将在社会各个岗位承担责任的这群人对于“未来”有怎样的理解和追求,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上海纽约大学学生在迎新周活动上

  当今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诸多看似相互对立的趋势实则并行不悖,交织并存,如“现代化”和“后现代化”、“全球化”和“后全球化”、“世俗化”和“后世俗化”、“优绩主义”和“反智主义”,以及“独断主义”与“虚无主义”。富有意味的是,这种趋势的并存性不仅在中美两国间显而易见,也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普遍现象。正如近一段时期以来,有关全球变暖和人工智能风险控制的广泛对话所显示的,在应对全球重大风险挑战方面,中美两国的领导层和精英群体均展现了对两国应共同承担特殊责任的深刻认识。而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当今世界培育出能够引领未来社会的领袖与骨干。这些人才既要善于驾驭现代化的成果,又要敏于应对现代化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他们应胸怀天下且爱国情深,既是勇于追梦者,也是圆梦实干家;他们不仅要有为社会贡献才智与力量的责任意识,也要拥有为科技发展提供规范的智慧和能力;他们还应擅长提升思维进而改进工作,同时秉持尊重与理解善待他人并对己负责,如此等等。这样的育人目标看似高不可攀,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在包括高等教育的广泛教育领域内,众多有识之士已在这条道路上默默耕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实践。通过不断探索与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志当存高远,行必能致远”。

  从通过教育追求更好未来的视角出发,中外高等教育合作确实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仅承担着塑造人才的重要使命,更是极为珍贵的育人资源。秉持着在全球范围内精选并融合优质教育资源的理念,包括上纽大在内的中外合作高校在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上都拥有着独特优势,其中便融合了各校过去十几二十年所积累而成的合作办学经验。用好中外合作高校优势资源,履行中外合作高校的特殊使命,将为共同塑造一个更加和谐、可持续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这不仅是教育领域的迫切需求,更是全球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作者系上海纽约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施惠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