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科技安全、规避科技创新风险、规范科研创新活动,都迫切呼唤专业的科技伦理从业者
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科技伦理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日,第二届中国科技伦理高峰论坛召开,与会专家围绕科技伦理基础理论、人工智能伦理等问题展开研讨,科技伦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备受关注。
现代科技创新的威力和效能越大,其不可预知的风险就越大。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技创新不是一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豪赌,而是一项力求在可控范围内的价值投资。这里的价值主要指人的价值,它包含不可分割的两方面:以增进人类福祉为准绳,以不超过人类可承受风险为底线。科技向善的核心要义就是要把好这两道关。这就需要培养既通科技、又懂伦理的专业人士,引领科技向善。
科技安全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支点,而科技伦理专业人才是科技安全的压舱石。他们既是科技创新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也是依据公共政策进行合规治理的管理者。保障科技安全、规避科技创新风险、规范科研创新活动,都迫切呼唤专业的科技伦理从业者。
科技伦理专业人才是全球伦理治理的生力军。当前,随着科技创新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持续广泛深入,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前瞻性地开发“伦理治理模式”,通过研究制定具有公共政策性质的行业伦理规范,化身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行业治理的管理者。正因为如此,中国越来越需要培养能够制定科技创新发展公共政策的专业人才,积极参与全球科技行业规则制定和治理体系建设。
对于科技伦理治理而言,人才无疑是第一资源。如何培养科技伦理专业人才?首先要不断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2022年,应用伦理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新版《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成为哲学门类中首个专业学位类别。科技伦理作为二级专业领域,也正式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方向。科技伦理专业建设上的重要突破,为培养科技伦理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国已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20多所高校设立了应用伦理专业,几乎所有高校应用伦理专业都开设了科技伦理方向。科技伦理专业建设正在蓬勃兴起。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开设科技伦理专业的高校应特别注意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把解决地方性、区域性和家门口企业的科技伦理治理当作专业建设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培养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伦理专业人才。
培养科技伦理专业人才,要突破传统学科的壁垒。科技伦理是典型的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服务的跨学科专业,是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是典型的新文科专业。培养科技伦理专业人才,要坚持跨学科育人思路,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解决现实伦理问题的知识系统和学习体系。其一,要在跨学科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下功夫,转变传统的单一学科讲授式课堂模式,以多学科视角把案例教学、研讨教学、实践教学等更有利于科技伦理教学的课堂形式引进来,在此基础上着力开发以案例分析为重点的教材体系,以实践推理能力为中心重塑学生的学习体系。其二,科技伦理专业虽然设在哲学门类中,但高校可根据自身专业发展情况引进跨学科师资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不同学科师资在同一教学单位开展科研合作与研讨性教学,将为科技伦理专业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学科跨界氛围。
培养科技伦理专业人才,需要构建“问题意识、政策导向、治理落地”三方面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深入研究对行业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和重要价值的科技伦理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事关国家科技行业战略发展的重要问题,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把研究制定公共政策放在突出的位置,重视对国家新兴科技产业公共政策相关问题的研究,为我国科技企业参与全球科技行业规则制定提供人才支撑。研究科技伦理问题,制定科技伦理政策,关键还是要落实到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当中,要通过建立专业的实训基地和建立行业导师制度,面向真实的治理情境,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治理水平和实践能力。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