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人才库”不断扩大、顶尖人才持续冒出,正是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赶超的底气所在
当我们播下更多的种子、营造更肥沃的创新土壤,创新之花就将持续绽放
国产大模型深度求索(DeepSeek)的横空出世无疑是当下最令人瞩目的科创事件。依靠算法优化创新,而不是卷算力、卷投入,深度求索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不仅模型的训练成本低,还具有更准确的专业术语处理能力、更快的响应速度的特点,并且构建了全球开源共建的生态。更重要的是,它还打破了靠“烧钱”堆算力的大模型发展逻辑,贡献了一个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大模型发展样本,让AI行业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无独有偶,蛇年春晚上,16个来自杭州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宇树H1“福兮”,身着花袄、手持花绢,踏着节奏明快的舞步,与真人舞蹈演员一同上演“AI机器秧歌”,同样惊艳世人。成立于2016年的宇树科技,不仅两次登上春晚舞台,其生产的四足机器人更是占领了全球近70%的市场。宇树科技背后,是我国众多机器人企业依靠技术创新,以更优越的性能和更实惠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攻城略地”。
深度求索等的爆火,生动展现了我们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气象。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正在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一系列成就也大大提振了我们打破科技封锁、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底气和信心。
这些硬核科技成果何以取得?良好的创新生态、肥沃的产业土壤,都是重要因素。其中,人才尤其是关键因素之一,而且还是我们自主培养的青年科技人才在背后挑大梁。据深度求索创始人梁文锋介绍,团队中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奇才,大部分都是国内顶尖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没毕业的博四、博五实习生,还有一些毕业才几年的年轻人。而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则毕业于上海大学,同样没有留学经历。正如有评论所言,“过硬的创新成果表明,今天的中国,正在成为顶尖人才成长的沃土、原创性创新的策源地”。
在人工智能等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我国的起步并不早,而且还一度面临顶尖人才不足、人才缺口大的窘境。但是近年来,教育系统积极开展前瞻布局,紧跟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趋势,加速人工智能等领域人才培养,不断扭转这种趋势……这些硬核科技成果的出现,正是我们重视前沿科技、基础研究等领域人才培养的结果,也是我们大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开出的绚烂之花。这些优秀科技人才的涌现,也极大增强了我们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更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创新的信心。
当下,人工智能、量子技术、通信技术、能源技术和生命医药等具体的前沿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人工智能技术则已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前沿,在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和研发,全球人工智能研究与技术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从制定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政策指引等功能性产业政策,到聚焦关键技术,从研发投入、人才培养和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引导创新资源聚集,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布局。
在为深度求索等创新成果所兴奋、自豪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不少领域我们仍与世界领先水平存在差距。以人工智能为例,基础理论缺少创新、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并不会因为深度求索的问世而马上改变。点上的突破固然令人鼓舞,但实现从点到面的全面赶超,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更是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令人欣慰的是,从在政策层面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进行部署,到众多高校纷纷设立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再到在中小学阶段全面加强人工智能教育……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覆盖中小学、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链条。人工智能“人才库”不断扩大、顶尖人才持续冒出,正是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赶超的底气所在。
不仅仅是在人工智能领域,近年来,我们加速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101计划”、加速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聚焦国家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深度对接科技和产业前沿,超常规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超常规培养急需领域实战人才,动作频频。所有的这些人才培养改革都指向于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夯实人才根基,都在为未来创新蓄力。
系列硬核科技成果的涌现,还进一步凸显了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的重要性。最近,大家在追问深度求索、宇树科技为何出现在杭州,而不是其他城市。坚实的产业基础、前瞻的产业发展政策、优越的创业生态和营商环境等因素之外,是丰富的科教资源、充足的科研人才储备和吸引力。深度求索的创始团队就来自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浙江大学在大语言模型、智能医疗、自动驾驶、AI芯片等领域均取得了研究突破,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浙江大学非常重视创新实践和成果转化,在我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成绩单”中多次抢占前排。这同样启示我们,要进一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循环的堵点,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交汇点的作用,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可以期待的是,当我们播下更多的种子、营造更肥沃的创新土壤,创新之花就将持续绽放,助力我国在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