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的深化,对“中文+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而中文工坊在深化“中文+职业技能”的应用与培训、推进产教融合、增进中外民心相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文工坊以“小而美”为特色,面向海外工厂等,直接将“中文+职业技能”项目送至生产一线。中文工坊结合企业需求,涵盖语言、机械、电子、管理等领域,旨在提升员工岗位胜任力;在教学上,中文工坊聘用中外教职人员,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方便学员学习。通过系统学习,员工中文水平显著提高,专业技能提升,对中国企业文化理解加深。截至目前,已有万余名学员参与。
中文工坊促进了“中文+职业技能”蓬勃发展,吸引了国内高校及“走出去”企业和机构的参与。近年来,27个中文工坊在20个国家建立,成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深化文化交流、推动校企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之一。
阿根廷“锂钾有限公司中文工坊”是南美洲首家“中文工坊”,成立于2022年,由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西藏珠峰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阿根廷锂钾有限公司共同申办。它与当地职业院校、大学及社区合作,提供培训服务,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促进阿中文化交流、增进两国文化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中文工坊作为中外语言交流合作新模式,拓展了“中文+职业技能”的未来发展空间。它注重中文的实际应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专业技能等的复合型人才;平衡了通用语言普及与专门语言培训,既展现中文魅力,又强化语言在技能培训中的作用,实现了多方共赢;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实现了语言与职业技能学习驱动下的产教融合。
中文工坊的建立还促进了多学科合作。多学科视角强化了中文、企业文化和员工岗位之间的关联,探索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同时,教育国际化理论、课程与教学论等指导了中文工坊的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及规划与学员评估。
值得关注的是,国际中文教育组织者与学术界在中文工坊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需深入实践,研究案例,优化“中文+职业技能”项目理念,精炼企业岗位学习内容,树立标准化典型,扩展“中文+”模式的外延,完善中文工坊自主知识体系,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激发学习者职业成长动力及跨文化交流创造力。
(作者系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研究员)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