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 正文
提升高校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感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 来源: 天津日报

  加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理解,是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一环。针对当前留学生教育中存在的文化认同教育碎片化、浅表化问题,高校要转向内涵式、系统化的发展路径,科学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培养生态,切实提升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系统推进。

  丰富课程体系内涵,构建“文化浸润+双向对话”的教学新范式。提升文化认同感,课程教学是主渠道,要实现从知识灌输到价值引领的深度转变,即将中华文化精髓融入课程体系,并创新教学方法,实现跨文化对话。首先,应把中华文化要素深度嵌入通识教育模块,开设中国文明史纲、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等相关课程。其次,着力创新跨文化对话机制,开设面向中外学生共修的研讨课,如全球视野下的中西文化比较、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发展等。课程设计应强调平等交流,引导中外学生对比各自国家的教育体系、家庭观念、社会规范等,助力留学生在双向互动中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实现从被动接受至主动建构的转变。再次,积极开发沉浸式教学资源,如运用VR/AR技术创建虚拟故宫、敦煌石窟等数字体验馆,把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成可感知、可交互的立体形象。

  打造特色文化场域,形成“情境体验+情感共鸣”的育人新生态。文化认同的进一步强化,需借助真实可感的文化场域以及精心设计的情境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即高校要充分挖掘且整合校内外特色文化资源,把文化育人从课堂拓展到整个校园生活。其一,应着力构建红色与地方文化矩阵。例如,组织留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并创新性地采用历史情景剧演绎、对亲历者后代进行口述史访谈等形式,使留学生在角色扮演与深度交流中切实领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将红色文化从历史符号转化成可感可知的精神力量。其二,要积极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空间。在校内设立非遗体验中心,定期邀请工艺美术大师、民间艺术家开展湘绣、剪纸等工坊体验课活动,鼓励留学生在亲手实践中学习技艺,领会背后蕴含的匠心精神、生活哲学与审美追求,进而强化其对中国文化悠久性与生命力的直观认同。其三,需加强传统节日的仪式化体验。针对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不要只拘泥于吃月饼、看晚会等表面化活动,而应创设包含节日溯源、仪式复原、美食制作、文艺展演等的完整文化仪式。例如,中秋的祭月、赏月、诗词吟诵等,让留学生深刻体悟节日所承载的家族观念、团圆文化,把文化符号内化为情感记忆,提升其文化认同感。

  拓展社会实践半径,构建“行走课堂+价值体认”的融合新机制。文化认同最终需在真实的中国大地上得到验证与升华。高校应突破校园围墙,引导留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理解并认同中国的发展道路与当代价值观。首先,打造乡村振兴的观察窗口,安排留学生走进学校对口支援的乡村,为其展示脱贫攻坚成果;参与乡村环境治理等实践活动,对基层干部、农户展开访谈,使其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的具体实践、巨大成就及特色之处。其次,搭建多元主题的志愿服务平台。搭建针对社区治理、环境保护、扶弱助残等领域的志愿服务项目,引导留学生以志愿者身份融入基层社会,让他们真实感受了解中国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人际互动交往,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实效,从而在贡献与互动中增进对当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再次,应建设“中国故事”共创工场。鼓励和指导留学生基于其社会实践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融媒体创作,如拍摄“我眼中的中国乡村”纪实短片、撰写“跨文化随笔”、举办“感知中国”摄影展等。这既是其表达认同的过程,更可将其认同转化成富有感染力的中国故事进行传播,进而实现从文化认同到文化传播的飞跃。

  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健全“发展支持+质量保障”的新体系。深层的文化认同感,离不开以学生为中心、支持全面发展的管理体系作为坚实保障。高校需将文化认同的提升落实到精细化的服务与制度化的质量监控中。一方面,要完善跨文化适应与学业发展支持系统。建立“文化导师-专业导师-朋辈辅导员”协同联动机制,为各个留学生定制个性化成长档案,针对其语言障碍、学术规范差异等常见情形,实施前置化、专业化的指导。例如,配备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心理咨询师,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心理支持服务,帮其顺利走过适应期,创造积极稳定的心理环境以接纳新知、深化认同。另一方面,需构建以质量为导向的闭环保障体系。严格按照《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制订文化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标准与留学生文化认同发展的评估指标,通过定期开展学习成效评估、满意度调查和成长追踪,创立“教学诊断-效果反馈-持续改进”的质量提升路径,保证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收获实效。同时,深化“校企协同、学以致用”的培养机制,与“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及本地龙头企业合作,建设“中文+职业技能”实践基地,为留学生打造文化认同与专业发展相衔接的实践渠道,增强“留学中国”品牌的吸引力及实效性,为造就知华、友华、爱华的高素质国际人才夯实稳固基础。


  【作者为朱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5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025165)。】

责任编辑:施惠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