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1. 长按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扫描二维码。

2. 使用微信打开此网页,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驻芬兰使馆教育组: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发布时间:    来源:神州学人

/高宇航(驻芬兰使馆教育组负责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的未来将是什么样?中国的发展对本国、对世界意味着什么?党的十九大对此作出了最好的解答。


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是中国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中国各行各业高速发展的见证人、受益者。很多80后、90后和00后的学生,对中国曾经的贫穷落后、政治的动荡等没有任何经历。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对现在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变化也不是很了解。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才能充分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地位。



充分理解“四个自信”,让海外留学人员树立信心、昂起头。


在十九大结束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与媒体见面,习总书记引用了王冕的一句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借以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在乎别人的评论,只要我们自己发展好了,才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了王安石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也是一个非常用心的典故引用,充分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我们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更加接近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我们不会畏惧各种浮云遮挡,干扰我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目标。这两首诗的引用,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在学习十九大精神的过程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四个自信”的内涵。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年轻人既是亲历者,更是贡献者。教育承担历史使命。


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根据国内形势和中国发展条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规划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公平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但是,我国教育事业仍存在一些短板,我国城乡之间义务教育质量差距仍然很大,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推进教育公平,补齐民生短板。以创新发展理念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办好网络教育、继续教育,打造符合国情实际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中芬两国友谊源远流长,为在芬兰的中国留学人员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017年是芬兰独立百年,也是中芬建交第67个年头。习近平主席成功访芬,是时隔22年中国国家主席的再次访芬,中芬两国元首确认建立并推进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芬兰两国关系长期稳定,这也给在芬兰的中国留学人员和华人创造了非常好的历史机遇。芬兰是世界上以创新能力著称的国家,独立100年来,经历战乱等灾难,各方面仍居发达国家领先地位,很多方面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留学人员不仅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也要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将来成为中芬友好交流的使者。


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芬兰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和全球第五大贸易伙伴。中芬已成立两国创新企业合作委员会,中欧火车班列科沃拉至西安线已于201711月开通,必将为中芬经贸合作注入更加紧密、便捷的动力。中国将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实现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海外学生学者有着爱国奉献的优秀传统,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就是要关心引导大家,凝聚人心,通过我们的热忱帮助,传递祖国的重托,传递党和人民的期盼。(供稿/驻芬兰使馆教育组)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 wangf


相关新闻

更多>> 精华内容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