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正文
罗时钧:我国空气动力学学科奠基人
发布时间: 来源: 学习时报

  罗时钧(1923.4.1—2023.1.10),江西南昌人,我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教育家。1945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7年公派赴美留学,1948年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航空工程系,获硕士学位,同年9月以优异成绩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继续深造,1950年获博士学位。罗时钧曾任原航空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理论与应用力学学科组组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工程力学分组成员、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作为我国空气动力学学科奠基人,罗时钧长期从事飞机部件空气动力学、跨声速空气动力学、大迎角空气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在这些领域创造了多个“第一”:我国第一部空气动力学讲义、我国第一架新型超声速飞机的气动力计算方案等。


  少年时期亲历的日机轰炸事件,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也点燃了他的航空救国梦。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他心无旁骛地在航空领域深耕苦读,最终学成归国,投身新中国建设,为我国航空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样初心不改、使命不忘的他,就是我国空气动力学学科的奠基人——罗时钧。
  少有大志,航空救国
  1923年4月1日,罗时钧出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书香家庭。在优良家风的熏染下,罗时钧自幼便勤学好问、聪颖过人。在罗时钧少年时期,抗日战争爆发,祖国大地上四处弥漫着战火的硝烟。当时,他亲身经历了日机轰炸南昌,目睹毫无反抗之力的百姓被迫流离失所,这极大刺伤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也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救国强国的种子。他后来回忆说:“当时日本轰炸南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要救国,要航空救国。”
  1941年,罗时钧考进重庆中央大学,为了实现年少时的航空救国梦,他毅然选择就读航空工程专业。因为在校学习期间表现出色,1945年本科毕业后便得以留校工作。1947年9月,罗时钧迎来了人生的一大机遇,他获得了公派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航空工程系留学的机会。在明尼苏达大学留学期间,他刻苦求学,仅用一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1948年9月,他又凭借优异成绩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当时在美任教的钱学森,成为钱学森的第一个博士生。博士期间,罗时钧刻苦钻研、查漏补缺,主修空气动力学,辅修数学。他积极向导师钱学森看齐,最终提前完成了博士论文,于1950年夏获得航空与数学博士学位。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在钱学森的鼓励下,罗时钧迫切希望早日归国,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
  回国路难,报国志坚
  1950年8月28日,“威尔逊总统号”邮轮正缓缓驶离美国旧金山港,这艘搭载着数百名乘客的远洋邮轮,即将经过22天的航程,到达太平洋的另一端——目的地香港。在船上的一百多名中国乘客里,大部分是学成归国的在美留学生,他们每个人都为突破美国的重重阻挠使尽浑身解数,最终才获得登船回国的机会,这其中就有归心似箭的罗时钧,那一年他27岁。
  可归国之路远没有预想的一帆风顺,1950年9月12日,当邮轮抵达日本横滨港时,一则紧急通知在广播中响起,要求罗时钧、赵忠尧、沈善炯三人随带行李,从三等舱换到头等舱,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官员。只因此前,渴望归国的钱学森被扣上莫须有的企图携带“机密资料”的罪名,非法关押在美国特米诺岛,而罗时钧三人正和钱学森一样,来自加州理工学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尽管没有翻出任何有价值的“机密资料”,罗时钧三人还是无端地被扣押在日本东京的巢鸭监狱。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官员威胁说,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这样几个选择:要么回美国,要么去台湾,否则只能在日本坐牢!即使面对这样赤裸裸的威逼,罗时钧等人也丝毫没有动摇归国之心。他们理直气壮地回绝道:“中国是我的祖国,我为什么不能回去?”在身陷囹圄之际,罗时钧依然用行动诠释了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也捍卫了年少时的梦想。
  1951年初,遭受了数月牢狱之灾的罗时钧三人,在中国政府、科技界和国际友好人士的不断抗议交涉下,才得以被无罪释放,返回祖国。
  潜心科研,砥砺深耕
  回国伊始,还来不及好好调整,罗时钧便迅速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力学研究。1952年秋,罗时钧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受聘到还在筹建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任教,从此便与哈军工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4年春开始,在学校的极力支持下,罗时钧与岳劼毅、马明德、庄逢甘等人开始着手风洞建设方面的工作,这便是日后哈军工里程碑式成就——风洞群建设的肇始,也是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基石。1958年,当时中国正在对第一架新型超声速飞机进行研发设计,罗时钧主动请缨,提出了小展弦比机翼—宽机身组合体的翼身气动干扰计算方案。因为当时条件有限,他便指导学生用手摇计算机完成了艰巨的计算工作。
  1970年,哈军工分建搬迁,航空工程系并入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罗时钧也转任为西工大教授、空气动力学研究室主任,并在1978—1983年期间受聘为副校长。西工大时期的罗时钧一如既往地潜心科研,不断攻克新难题、取得新成就。1976年,他在国内率先解决了大迎角非线性气动力计算的收敛性问题,此后不断优化算法,1988年又将迎角提高到60°,并在国际上首次得到大迎角非对称气动力计算结果,实现了计算方法上的重大突破。20世纪70年代,罗时钧还将我国的跨声速空气动力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对飞行器的质量提升、周期缩短、成本降低作出了重大贡献,使我国在该研究领域接近世界先进水准。1980年,罗时钧又从空气动力学学科建设的高度出发,认为我国空气动力学领域在“自修正风洞”研究方面还存在理论盲点,而这有着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实际意义。于是,他便带领空气动力学研究室的成员深入研究,最终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成就,赢得了海内外一片赞誉。
  教书育人,奖掖后学
  伴随罗时钧大半辈子科研生涯的,还有他的教书育人事业。初到哈军工任教的罗时钧,积极响应学校初创期对基础课教员的迫切需要,欣然承担了空气动力学课程的教授任务。罗时钧授课从来不照本宣科,也不高谈阔论,而是从实际出发、细处着手,深刻剖析概念实质及其内在关联,让学生们能够深刻理解并加以运用。罗时钧就是用这样灵活透彻的教学方法,把枯燥无味的理论讲活,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积攒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之后,罗时钧便结合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于1955—1956年期间亲自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空气动力学讲义,填补了此领域中文教材的空白。此后,他仍笔耕不辍,相继编写了多部空气动力学专业教材,为该领域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西工大任教期间,罗时钧还频繁收到来自国外高校和研究所的盛情邀请,前去访学交流。借助于此,他努力搭建起西工大和德国、瑞典等国外高校及研究所的合作通道,输送了一大批年轻学者和科研骨干出国深造。多年来,罗时钧认真教学、精心育人,门下的硕士和博士济济一堂。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生病输液时也“闲不住”,还要批改学生论文,在病床前听取学生汇报、指导学生科研。1993年,罗时钧从西工大退休后,受聘为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研究员。岁暮之年,罗时钧虽远在他乡,但仍心系着大洋彼岸的学校和师生,经常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远程指导和帮助。除了传授知识,罗时钧更注重学生思想品质提升,积极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空气动力学后继之才。罗时钧曾说过,我就这么一点知识,不留给学生,不留给国家,难道还带到棺材里去?罗时钧就是这样身体力行,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航空教育事业!
  2023年1月10日,这位在空气动力学领域默默耕耘了一辈子的“世纪科学家”就此陨落,罗时钧的一生是潜心科研、勇攀高峰的一生,是育人授业、甘为人梯的一生,更是矢志报国、无私奉献的一生!


责任编辑:刘晓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