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正文
90后”海归青年:研发智能设备使竹子变竹板
发布时间: 来源: 福州晚报

  原标题:福州“90后”海归,居然用人工智能做这个!

  一根竹子从砍伐下来到最终形成一块竹板,由于材质的原因可比树木要难得多。

  好在有位牛人,福建省工科类青年专业人才——刘文哲。这位“90后”海归青年,带领团队研发了竹条精选机等一系列智能设备,不仅使竹子变竹板,还实现了全智能化。

刘文哲(中)

  刘文哲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时学习的是人工智能专业。2017年,回国后他加入了福州本土科技公司——福建帝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企业研发团队核心成员之一。

  一开始,刘文哲做的是算法研究。有次在与父亲聊天中,他得知了父亲的一件憾事。

  多年前,刘父曾委托广东一所高校研发制作竹子精选设备,解决人工筛选竹子检测效率低、误检和漏检率高的问题,因为当时技术水平有限最终没有成功。

  刘文哲的父亲从事竹子加工已经30多年了。刘文哲从小耳濡目染,对这个行业也有所了解。

  传统的竹子筛选主要依靠人力。工人每天要在强光下,用眼睛来识别一根根竹条的几十种缺陷,再做颜色分选。这是一项高度重复且耗精力的工作,不仅过多依赖人力,对工人的视力和经验也有极高的要求。刘文哲产生了一个想法:可不可以把人工智能知识运用到生产中?于是他带领团队开始项目立项,搞研发。

  竹条的缺陷有很多种,比如裂缝、虫洞、发霉等每种缺陷又存在不同的情况。刘文哲要把这些弄通、弄懂,才能教给机器人。

  他们走访了省内几十家竹子加工厂,有时候一呆就是一个月,跟着工人一起分拣竹条,学习如何辨别缺陷,之后将收集到的各类竹条缺陷照片和信息,结合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算法,建立训练模型。

  刘文哲说,一开始觉得很简单,认为3个月就能做出来,后来才发现困难重重。从机械到算法,机器需要不断优化和打磨。经过十代迭代,2019年竹条精选机成功实现量产。

  以算力基础作为支撑,智能竹条精选机对一根竹条拍摄多达200多张的照片,2秒钟就能全部识别出照片信息,自动对有瑕疵的竹条进行筛选、分类。一台设备能代替2名工人,每天的产能达到1.2万根,缺陷识别率达99%以上。

  我国具有丰富的竹资源,福建省竹林面积在全国名列前茅,“以竹代木”大有可为,刘文哲尝试着将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前沿技术,深度参与竹加工产业。

  目前,刘文哲的团队已自主研发了智能锯竹机器人、智能竹条捆扎机、智能竹条精选机、智能竹条上料机等设备,实现了从单个竹加工设备到整条生产线的拓展,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受到客户的广泛欢迎。(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刘晓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