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乡陕西的产品带到哈萨克斯坦,是我的心愿,也是我对两国未来合作越走越近的期待。”哈萨克斯坦陕西商会会长何诚如是说。
17岁那年,何诚到莫斯科留学,修读俄语专业。后来在机缘巧合下,何诚踏上了去往哈萨克斯坦的路途。如今,他往返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之间,为两国经济交往、人文交流牵线搭桥。
图为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上,何诚(左)与哈萨克斯坦朋友交流。(受访者供图)
见证中欧班列跑出“加速度”
2013年11月,首趟中欧班列(西安)从西安国际港站发车。如今,中欧班列(西安)运行线路日趋多元,成为连接欧亚、畅通商贸的“黄金通道”。何诚见证着中欧班列的发展,也在贸易往来间寻找商机。
“早前两国物流运输面临很多挑战。”何诚回忆称,当时一个订单中包含的装机设备又重又大,配件特别多,往往需要20多个货运车厢才能装完。由于传统铁路运力有限,运输周期的增加极大影响了后续的工期进展,“但如果提前发货,一旦工程进度变慢,一两个月后机器又会有受潮、损坏的风险。”
图为班列整装待发。孙季翔 摄
“现在就方便多了。”何诚说:“2019年,我们在哈萨克斯坦承建水电站,所需的大件设备基本上10天就到了。依托中欧班列,运输效率大大提高,我们也能根据客户需求灵活调整物流方案。”
“不仅如此,哈萨克斯坦的美食也能让中国消费者一饱口福。”何诚称,哈萨克斯坦的蜂蜜、红酒、巧克力等产品很有特色,比如红酒入口偏香甜,更适合亚洲人的口感。“我们从哈萨克斯坦优选的产品经常被预订一空。这也让我有信心助力家乡的产品‘走出去’,让哈萨克斯坦的民众了解陕西的魅力。”
图为何诚陪同哈萨克斯坦企业在陕西考察水果蔬菜冷库和相关建材生产情况。(受访者供图)
合作是为了共赢
谈起对哈萨克斯坦的初印象,何诚用“地广人稀物博”来描述。“当地矿产资源丰富,但早期受技术和处理能力的制约,面临很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何诚从中看到了机会,“我们将很多废旧钢铁进行加工再生制造,对有色金属、贵金属等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用这样的方式降低原生矿产生产加工所需的能耗,同时还能解决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他说。
何诚在当地也建办起了砖厂、水泥厂、农业园区、糕点厂等。他说:“以甜点制作为例,当地的生产大多依赖于传统手工作坊,生产率相对较低。在从中国引进先进的生产机械设备后,甜点的制作不再受限于人力与时间,也更保证产品质量。”
图为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办“塔什干文化日”活动。单璐 摄
在他看来,华侨华人在经商的同时,也把中国先进的设备和管理理念带到当地,以合作实现共赢。“我们会帮助当地设计、调试并安装设备,还会规划生产,悉心指导当地员工,助力当地人才队伍的成长。希望我们的参与能帮助当地加快产业升级”。
为交流“牵线搭桥”
何诚表示,近年来,两国民众间的交流也在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哈萨克斯坦民众喜欢中国的电视剧,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的自然风光和都市风貌也成了他们旅游清单上的热门选择。
图为何诚组织哈萨克斯坦最大客运出行服务公司与西安企业对接洽谈合作。(受访者供图)
“我记得2003年只有7名哈萨克斯坦学生到西安留学。如今越来越多的哈萨克斯坦青年想来中国学习中文。”何诚一直致力于推动两国青年交流,“教育交流是双向的,掌握中文的哈萨克斯坦青年将在促进两国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连接两国友谊与合作的纽带。”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