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黄一泓考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成为一名新生,对经济学产生浓厚兴趣。如今,她从哈佛毕业回到北大光华成为一名老师,担任应用经济学系的助理教授。十年弹指一挥间,她实现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蜕变,也实现了自己的成长跨越。
光华四年,开启学术生涯
“我从小就非常向往北大,听过很多关于北大的故事,憧憬在未名湖畔学习生活。就专业选择而言,高中时对各专业的认知还非常模糊,所以尝试在有限信息下做出决策,但现在回头看,大概是恰好找到了光华这个最优解。”
早在高中时,黄一泓就喜欢读社会科学方面书籍,对社会和经济领域产生了兴趣。2014年高考后,黄一泓来到了北大光华成为金融经济学方向的一名学生。在北大光华读书的四年,进一步加深了她对经济学的理解,也成为她经济学研究之路的起点。从兴趣到研究,这个过程对黄一泓而言并非一帆风顺,与此前要答出标准答案不同。黄一泓发现学术研究更重要的是要提出问题,这让她自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大二时,我参加了学院的学术之星项目,在孟涓涓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尝试经济学研究。那时我发现学术研究和课堂学习不同,重要的或许不是解答已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是问出重要有趣的问题。”
在黄一泓看来北大是蓬勃、多元、创新的,为拥有不同兴趣的学子都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她在尝试了很多种选择后,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在这里,她选修了一系列专业课程,为自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三时,她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换学习,接触到前沿的行为经济学研究,这让她进一步明确了申请经济学博士,在学术领域探索的目标。
“我愿意花一两年的时间去研究一个事情,而不是在一两周的时间,把一个课题很快地做完。”
专注研究,探索行为经济学
本科毕业时,黄一泓的论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而她也收到了来自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多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最终,她选择去哈佛大学攻读行为经济学方向的博士。从本科阶段的上课、做题和考试到博士阶段开始独立研究,黄一泓开始了在未知领域的探索。这段时间,黄一泓在学业和研究上有了更多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拥抱未知,在不确定性中成长。
“即使在短期内没有转换成论文,在这些‘失败’项目中的思考也是一种成长。此外,经济学研究项目的周期很长,从想法的形成到论文的发表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所以不必太执着于短期的结果,耐下心来才能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黄一泓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致力于通过行为经济学理论的视角,理解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哈佛毕业后,黄一泓选择回到祖国,回到母校。在她看来,经济学是贴近现实的学科,很多实证研究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而自己对中国的情境更熟悉,也更可能在这个情境下产生更深刻的思考问出更好的问题,她希望自己的研究深植于这片土壤。
“我自然最希望回到母校,我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大学时光,回到这里对我而言就是回家了。”
“光华学姐”,将温暖与美好传递
成为一位好老师,将温暖与美好传递下去,是黄一泓对未来的期待。在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换后,黄一泓要把精力放到研究和教学两方面,这两方面恰巧都是她自己喜欢的。尽管学术研究中的挣扎和迷茫会让她困扰,但当一个好的想法在长时间的积累后闪现的时候,就像长途跋涉之后的柳暗花明,也让她感受到无可比拟的快乐。
“我从小的愿望就是当老师,一直留在校园里,觉得‘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特别美好的事情,现在也有幸实现了小时候的心愿。”
接下来,黄一泓将讲授《行为经济学》和《数字经济学》课程。她认为,积极和互动的课堂环境对学生是有益处的,将会尝试多种方法来促进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
黄一泓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获得他们需要的关心和指导,创建一种量身定制的学习体验。在教学的同时,黄一泓希望也能多跟同学们一起聊天,不仅仅成为学生的老师,也希望成为他们的“光华学姐”。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和鼓励,正如自己在学生期间得到老师的帮助一样。
“在我的学术旅程和个人成长经历中,我有幸得到了多位良师的指导和帮助,对此我心存感激。如今我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工作之中,我希望将我得到的关心和帮助继续传递给我的学生。”
黄一泓,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助理教授,于2024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她的研究通过行为经济学理论的视角,理解现实世界中的现象,例如对社会规范的认知、政治话语、媒体偏见和信息在社交网络中的流动等。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