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85后”苏鸿,将现代化活力注入传统制茶技艺
杭州淳安,层峦叠翠,湖光粼粼,缕缕茶香醇厚深远。浙江丰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掌舵人”苏鸿,在这青山绿水间,挥洒着自己的青春。
苏鸿是位“企二代”接班人,丰凯早在父亲的管理下,成长为当地数一数二的茶叶加工机械制造企业,但苏鸿不满足于此,他的目光更长远。“我和团队要把茶叶这个‘老’产品品牌化、国际化。”
让中国茶和国际接轨
苏鸿自幼品学兼优,2005年,他以全县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毕业后,苏鸿前往美国加州深造,这段留学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还让他接触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为他日后管理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留学期间,苏鸿始终关注着茶叶机械装备行业的发展趋势。他意识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茶叶加工机械化、智能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曾经去一个美国朋友家里做客,对方为我泡了一壶亚洲产的绿茶。我注意到,那是一罐日本茶叶。”让苏鸿惊讶的是,在许多外国人眼中,茶叶的原产国是日本。也是在那时候,把中国茶叶推向世界的想法在苏鸿心中悄悄萌生。
“毕业后,我父亲年事已高,我也面临着职业窗口期,经过慎重思考后,我选择了回家接棒。”最终,苏鸿决定放弃国外的工作机会,回国接手家族企业。
▲苏鸿在美国留学期间
回到家乡后,苏鸿并没有立即投身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而是先对市场和行业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他发现,尽管国内茶叶机械装备行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例如,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单机制作模式难以实现连续化生产;设备智能化程度不高等,这些问题都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苏鸿着手对企业进行创新和改革。他引入了先进的生产线和生产技术,实现了从单机制作到连续化生产的转变。同时,他带领团队加大对设备研发的投入力度,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以满足市场需求。
在产品结构上,苏鸿进行了大胆的调整。他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龙井茶炒制设备,而是将产品线拓展到绿茶、红茶、白茶等多个品类,形成了综合性的生产线。这样一来,企业不仅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2022年演讲红茶清洁化智能化流水线新产品现场演示与技术交流会
有着国际视野的苏鸿非常注重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他看到,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于是,他引入了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逐步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此外,他还积极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也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苏鸿面临着来自企业和家庭内部的挑战和考验。“由于我与父亲在观念和实践经验上有差异,我们之间曾经产生过冲突和矛盾。最终,我通过实际行动和业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逐渐赢得了父亲的信任和支持。现在,父亲已经彻底放手,颐养天年。而来自家庭的支持和认可为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十多年来,在苏鸿的带领下,企业逐渐走上了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不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当初年产值仅有五六百万的丰凯,年产值翻了几番,达到4000余万元,销售区域也从淳安周边,走向福建、江西、安徽、贵州等地,品牌享誉业内。如今,丰凯已经成为国内茶叶机械装备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苏鸿并不满足于此:“欧美国家的咖啡文化受国内年轻人追捧,星巴克这样的连锁餐饮企业也在大肆扩张,而中国茶还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品牌效应。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经验,把我们的中国茶推向世界。”
科技辅助非遗技艺
与茶打交道多年,苏鸿对制茶非遗十分上心。“中国茶叶之所以能够形成如此丰富多样的品类,离不开其独特的发酵工艺。每一种茶叶的发酵过程都是对自然和时间的精妙掌控,是制茶人智慧与技艺的结晶。”苏鸿说,“制茶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制茶人的不懈努力与坚守才能得以延续。”
在浙江等地,制茶非遗技艺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当地的非遗传承人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将制茶技艺代代相传下去。非遗传承人不仅注重技艺的传承,还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技手段在制茶非遗技艺传承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非遗传承人不断尝试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期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制茶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苏鸿说,“通过数字化技术,传统制茶工艺得以被详细记录与保存下来,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为后人学习与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还为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虚拟现实技术则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制茶工艺的魅力,通过佩戴VR设备,人们可以置身茶山,亲眼目睹制茶师傅们精湛的技艺与辛勤的劳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则进一步提高了制茶的效率与品质——通过模拟传统手工制茶工艺的流程与细节,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实现对茶叶加工过程的精准控制从而确保每一片茶叶都能达到最佳的品质标准。”
近年来,一些制茶非遗传承人开始尝试使用机器人手臂等现代科技手段来模仿传统的手工制茶工艺。“虽然目前还无法实现完全替代,但这一尝试无疑为制茶非遗技艺的传承开辟了新的思路与方向。通过科技手段的辅助,制茶技艺得以更加精准、高效地传承与发展。”如何更好地传承发扬制茶非遗工艺,苏鸿也在积极探索中。
模式创新,激发乡村活力
作为一名年轻的企业家,苏鸿不仅敏锐地洞察到了行业的变革与发展趋势,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企业家精神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在浙江淳安县文昌镇山清水秀的村落,苏鸿带领团队积极推动茶叶加工厂生产现代化。“以前,当地的茶农们只能依靠手工制茶,每天的生产量有限,且品质难以控制。现在,茶叶加工厂不仅拥有先进的生产线,还配备了专业的技术人员,能够对茶叶进行标准化、精细化的加工处理。与传统的手工制茶相比,这种机械化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确保了茶叶品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机器换人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人完全替代掉,而是作为一种更高效的手段和工具,为人所使用,让人在生产的过程中更加高效、更加安全,也更加清洁化。”苏鸿说。
多年来,苏鸿投身于制茶设备的改造研发,不断推进技术革新,以科技赋能茶产业。他引入大量相关人才,带领团队联合国内多所高校与茶企合作,帮助茶农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先后获得《一种扁形茶连续化生产成套设备》等19项发明专利,制定行业标准4项。
随着茶叶加工能力的提升,苏鸿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茶叶产业的升级。他说:“只有实现茶叶产业的标准化、品牌化,才能真正提升乡村茶叶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带动农民增收。”
为此,苏鸿与多家茶企合作,共同打造茶叶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在他的努力下,当地茶叶的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市场认可度也越来越高,茶叶的销售渠道也得到了拓展。“这也有助于推动中国茶形成品牌效应。”苏鸿说。
除了科技赋能和产业升级外,苏鸿还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以激发乡村的内在活力。他与当地政府、合作社和农户沟通合作,鼓励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化种植和加工;同时,他还支持年轻人在乡村创业创新,通过直播带货、乡村旅游等方式拓展增收渠道。在苏鸿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乡村、投身乡村建设。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为乡村带来了新鲜的理念和活力。
苏鸿的身影也时常出现在社会公益活动中。他每年都会与结对村庄签订帮扶协议,提供资金、技术和物资支持。他还积极参与乡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在疫情期间,苏鸿组织企业向当地公益部门捐赠款物,为乡村地区采购紧缺的医疗物资和生活用品,帮助乡亲们渡过难关,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十年间,苏鸿带领企业帮助500余户茶农脱贫,带动就业1500余人,创收1.6亿元。2024,苏鸿被认定为第二届“杭州数字工匠”。
▲2024年领奖苏鸿获评第二届“杭州数字工匠”
这位年轻而资深的企业家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认可,而企业也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造福人民。”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