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迎来第47个中国“植树节”。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人们栽下一棵棵树苗,为祖国增添一抹绿意。
在一代代造林人的努力下,创造了世界造林史上的中国奇迹:国土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初期的8.6%增长到如今的24%以上,其中人工林面积超13亿亩,居全球第一。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一代代造林人中,有一个人的贡献尤为独特。此人就是我国近代林业科学的拓荒人、中国“植树节”的推动者之一——凌道扬。
凌道扬(来源:《深圳晶报》)
从理论引入到水土保持实践
凌道扬于1910年赴美国麻省农学院攻读农学,1912年转入耶鲁大学林学系,1914年获林学硕士学位。
1914年归国后,他先后担任金陵大学教授等职务,将西方林学理论与中国实际需求相结合,开启了中国现代林业科学本土化的进程。凌道扬之所以汲汲于林业而不倦,是因为意识到了森林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他在论述森林问题时说:“森林利益,既大且远。”
1923年3月到1925年4月,凌道扬在担任胶澳商埠农林事务所所长的两年内,主持青岛的生态绿化工作,出台了《造林奖励规则》《水源涵养林规则》《森林保护规则》等,为保护森林植被不被盗伐与破坏,建立起了森林警察队伍。
凌道扬是最早将水土保持纳入林业研究的中国学者。1928年,他在《西北森林建设初步计划》中提出:“山无森林则冲刷不止,川无森林则淤塞日增”,系统阐述了森林对水土保持的三大机制——根系固土、冠层截留降水、枯枝落叶层涵养水源。
1933年,他随黄河水利委员会考察西北时,发现甘肃天水等地因过度开垦导致“沟壑纵横,耕地日减”,随即推动建立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采用“梯田+林带”复合治理模式,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1943年,他与任承统合著《西北水土保持事业之设计与实施》,明确提出“林垦水利工程并举”的综合治理方针,主张按地形梯度划分农、牧、林用地。
1940年到1948年,在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林垦设计委员会副主任期间,凌道扬将林业技术与水土保持工程结合,主持设计西北黄土高原治理方案,提出“林垦水利工程并举”的综合治理模式。这一时期,他撰写《西北森林建设初步计划》,首次系统论证了森林在防洪固沙中的关键作用。
中国“植树节”的推动者
1915年,面对“重山复岭,濯濯不毛”的萧条局面,凌道扬挺身而出,联络林学家韩安、裴义理共同发起“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倡议。当年7月31日,该建议被接受,确定从1916年起正式推行中国“植树节”。
1916年清明节,浙江省首次举行官方植树典礼,凌道扬赴现场指导,撰写《植树节感言》指出:“今日之植树,乃为子孙万代之根基。”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植树令:以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中国“植树节”正式定为每年的3月12日。
20世纪20年代植树留念(来源:龙岗政协微信公众号)
成立“中华森林会”
1917年2月12日,凌道扬联合张謇、梁启超等14位社会名流发起成立“中华森林会”,这是中国首个林业科学研究团体。凌道扬担任理事长期间,推动出版《森林》杂志,发表《森林与国家之关系》等系列论文,首次将水土保持纳入林业研究体系。
1928年8月4日,经姚传法、金邦正、陈嵘等林学家积极推动和筹备,“中华森林会”正式更名为“中华林学会”,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中国林学会”。
凌道扬连任三届理事长,主导制定《林学研究大纲》,构建起涵盖森林培育、生态保护、木材利用的完整学科框架。其学术著作《森林学大意》《森林要览》,成为当时林学教育的主要教材。
凌道扬(左)与康有为(来源:龙岗政协微信公众号)
凌道扬的一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科学救国”理想的生动实践。他从林学研究切入,逐步拓展至水土保持、生态教育等领域,构建起完整的生态治理思想体系。其倡导的中国“植树节”唤醒了人们的植树造林意识,提出的“林垦水利工程并举”模式,为后辈提供了历史智慧。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今日之中国,山河披绿,物阜民丰,既大且远的森林价值在原料供给、水土保持、生态维系、碳汇折算、休闲旅游等多个维度充分展现,这是对一代代造林人最好的告慰。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