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凌晨时分,新疆工程学院长时热储能技术研究实验室亮起暖黄灯光。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王刚的身影又在深夜悄然驻留。哪怕再忙再晚,只要他在乌鲁木齐,必定回到实验室查看实验数据、复盘当日研究进展……
这位曾在海外名校攻读博士的科研人,本可以选择条件更为优渥的一线城市,为何偏要将人生锚定在西北边疆?王刚说:“以前我只认为,新疆是我这辈子必定要去的地方,但从没想过它会成为我人生下半程的主场,更是我永远不会离开的归宿。”
王刚的故事,始于黑龙江省鹤岗市。1992年出生的他,从那片土地汲取了质朴的成长底色。2010年,他以634分的成绩考入华北电力大学,从此踏上科研之路——本科、硕士、博士。10年深耕,他在太阳能热利用与热储能领域崭露头角,并先后赴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丹麦技术大学留学,成为热储能学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2022年,学成回国的王刚被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录用。在西安工作的9个月里,他住在人才公寓,拿着令人羡慕的薪资,却总觉得心中少了些什么。“每天忙于电力建设,渐渐远离自己研究了6年的热储能领域。”他坦言,那时心中藏着不甘——那些关于太阳能热利用的实验数据,那些在丹麦实验室熬过的夜,难道真的要就此封存?
转机,来自2022年4月的一通电话,电话那头,是时任新疆工程学院能源工程学院院长的李文亮。当他在学术圈听说了这位同时拥有国内外双博士学位的热储能人才时,立刻拨通了王刚的电话。
“连续40天,每天雷打不动给我打电话,平均每天通话20分钟,即便出差也会先说一声‘今天抱歉,明天再聊’。”王刚回忆道,起初他以为是常规人才招聘,但渐渐发现对方聊的不是待遇,“新疆的人、新疆的事、新疆的能源……他说‘研究新能源不来新疆,便是去错了地方’。”
2022年5月,被李文亮打动的王刚来到新疆。刚到学校,他第一时间被带到学院党委书记李玉鸿的办公室。“李书记没提一句科研经费、住房补贴,只说‘新疆是个有温度的地方,是能让年轻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地方’。”半小时的谈话,让王刚想起丹麦导师的教诲:“科研人要找到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
走出李玉鸿的办公室后,王刚便下定决心留在这里,随即向原单位提交了辞职申请。“2022年5月24日,这可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王刚说。
来到新疆近3年的时间里,王刚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机遇与温度。“这里的阳光,能让我的研究真正落地。更重要的是,当你被一个地方完全接纳时,你会想拼命回馈这份信任。”王刚说。
2022年下半年,在校方的鼓励与支持下,王刚牵头申报的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3个项目全部立项,他成为学校首个同时获批三项省级以上项目的青年教师。
“得知申报项目立项的那一刻,我在家激动得跳了起来!”王刚说。2024年,王刚获评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依托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建设的东风,他带领团队在太阳能热储能领域接连取得突破。
同时,在学校的支持下,他先后建成了高温固体热储能实验室、长时热储能技术研究实验室和户外太阳能实验研究基地,并组建了校级科研团队。
提到他的户外研究基地,王刚感慨地说:“这样的大型户外平台很难获批,因为土地太贵。但在新疆,学校直接划给我500平方米场地,说‘你放手去试’。”这让他十分感动。新疆的“温度”,既是热储能技术的温度,更是对科研人“试错包容”的人文温度。
如今,王刚的房子就买在学校旁边,步行8分钟就能到实验室。他说,每当他从家里望向学校,就能看到他的户外研究基地,那是他最满足的时刻。
这让他想起骑行时在敦煌看到的樊锦诗题词“我心归处是敦煌”——原来,所谓“心安”,从来不是地理上的归处,而是当你的理想与一片土地的脉搏同频共振时,自然而然生出的归属感。“我身安处是新疆,这里就是我最热爱的地方。”王刚说。(来源:新疆日报)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