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绣针引彩线的指尖舞者、化草绳为艺术品的手艺人、烧泥制砚的匠人……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当代语境中,一群海归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正以“文明守护者”的姿态“破圈”突围。他们跨越东西方文化藩篱,既深谙传统技艺精髓,又掌握现代传播法则,通过跨界融合、科技赋能、商业创新等手段,让古老非遗突破地域和代际限制,在文化自信与创新表达之间寻找平衡点,为非遗保护提供“第三种可能”,让非遗不仅是一个静态符号,也是跃动于国际舞台的鲜活语言。
府涵璐:以针线为媒,绣出中国文化的世界表达
在苏州古镇的青石板巷深处,苏州市欧美同学会理事府涵璐的童年浸润在丝线的光泽与绣绷得经纬中。
作为苏绣世家的第四代传人,她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将千年非遗技艺带出绣坊,从古镇绣娘的青葱岁月,到莱斯特大学的学术探索,再到创立品牌的文化出海,她的故事如同一幅双面绣:一面是千年技艺的坚守,一面是创新传播的锋芒。
府涵璐
她回忆童年时,脑海里总能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窗边的绷架上,太媪婆、媪婆、姆妈,她们头也不抬地穿针引线。暑假里,大人们无暇管她,给她一个小绷架做玩伴,她学着母亲的样子游针走线。她的母亲府向红是苏绣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曾完成2014年APEC新中装的绣制。自小接触苏绣的府涵璐不甘心困于这绣绷得方寸间,一心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2015年,府涵璐赴英国莱斯特大学攻读媒体与广告专业硕士。
在海外期间她到处旅行,在英国感受到帽子、雨伞等手工艺制品的细腻精致,在苏格兰见识了每一种格纹都代表了一个家族传承的苏格兰格纹……这种对传统与工艺的尊重给了她很大启发。“一直以来,外国文化通过好莱坞电影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而我们需要做的,是让更多的外国人去了解我们的中国文化,这也是我想要回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动力。”府涵璐说。
归国后的府涵璐在一所中外合办的高校教书,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她为留学生上了一堂英文版苏绣文化课,她从苏绣讲起,将苏州历史文化融入其中,备受学生们的喜爱。于是她在学校内成立了非遗教研机构——苏绣传习所,并开发了成体系的中英双语课程,一直沿用至今。
渐渐地,府涵璐对文化传承有了新的思考,“文化传承不仅要有‘授艺人’播种,更需要‘手艺人’坚守”。她思索着如何守护好这门老手艺,并将之传承发扬。
2016年,府涵璐创立了苏绣品牌——向红绣府。在她和绣娘们的努力下,向红绣府的刺绣华服作品多次登上巴黎时装周、北京国际时装周等世界性时尚舞台,多次远赴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以及国内各大城市进行苏绣文化传播和交流。
事业步入正轨后,她又萌生了新想法,“如何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打破传统手工艺发展瓶颈,使个人致富向共同富裕转变,促进苏绣工艺高质量发展?”几经波折,她寻到了一条适合绣娘们的创新之路,在苏州吴中区发起成立了一家民间工艺类专业合作社——遇涧乡土工艺专业合作社,让绣娘从产业线上的工人转变成这份事业的主人,创新“文创+乡创+智创”苏绣新模式,带领绣娘共同致富。她还将“向红绣府”的品牌优势、合作社的制度优势和家庭农场的100余亩天然森林整合在一起,打造了“轻绣森林”项目,整合苏绣非遗和园艺的双重资源优势,成为全市首个以苏绣为主题的共享农庄。2023年府涵璐荣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
最近,她创新设计了“可穿戴的苏绣”系列,将苏绣与项链、胸针等首饰进行结合,让苏绣走进现代生活,发挥新用途。方寸之大的绣面上,将多种颜色的丝线与不同针法巧妙结合,灵活运用。绣面如同宝石一般圆润,更好地呈现出真丝苏绣的天然光泽,也更符合年轻人的喜好。此外,她还结合运河文化中镇水兽元素,创作出了苏绣版“如意吉祥”“扭转乾坤”“福星高照”等多款灵兽形象,并以镇水兽为原型,创作了电脑包、耳机包、笔记本等现代生活艺术品。
在国内市场成功“试水”后,她又马不停蹄地推动苏绣文化“出海”。近年来,府涵璐三次参加中法文化论坛,赴法国里昂、尼斯等多个城市展示交流。2019年,她作为策展人,在苏州和法国尼斯成功举办了“当大运河遇上塞纳河”苏作工艺展,集合了包括苏绣在内的10个非遗项目,在苏州和法国尼斯两地展出,广受好评。她认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能让外国友人领略到苏绣的古典韵味,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中国匠人也可以借鉴国际“品牌化”的运营模式,实现苏绣在现代的创造性发展。
陈真:以“草”为引,匠心编织世界梦
草编起源于旧石器末期的结绳记事,传到浙江已有300多年历史。温岭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凯佩诗雅织造(浙江)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真出生于温岭,从小家里就从事草编生意,是温岭草编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1986年,陈真的父母就办起了草编手工作坊,他可以说是在草帽、草篮堆里长大的。耳濡目染的草编环境,让他从小就被草编“拴”住了心。
2017年,陈真到英国留学,主修国际商务专业。出于对草编的兴趣,他还选修了相关的纤维艺术专业。“英国一位老师告诉我,不仅在中国,世界各国都出土了大量草编物品。”陈真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这次契机让他开始从历史和考古学角度重新认识了草编。
抱着尝试的心态,他租了一个店面卖中国传统手工草帽,生意并不好。但他发现一个新商机,“很多顾客来到我的店里都会问,这么精致的草帽真的是手工编的吗?”后来,他在店里摆了一些半成品供顾客体验,顾客很乐意体验亲手编织的过程,还会不约而同地付小费,这份收益远远超过卖草帽。他敏锐注意到欧洲市场对环保手工艺品的旺盛需求,而家乡濒临失传的草编技艺恰恰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商业潜力。
留学经历的文化碰撞成为他创业的重要催化剂,让陈真下定决心要走上父母从事的草编这条路,但要换个“新走法”。
陈真
2018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陈真选择回国创业,但传统模式下利润很低。“还得从文化传承入手,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手艺。”2020年,陈真与台州学院联合设立“草编课程研究中心”,开展了草编技艺的系统性挖掘与整理,根据出土文物、历史文献记载、口耳相传的工艺技术和故事,复原、衍生、整理了中国历史上的3654种草编技法。比如山东麦秆编的“挑压法”体现北方人的直爽性格,而浙江蔺草编的“绞编法”则蕴含江南人的细腻心思。“我们不是简单地保存技术,而是解析其中的文化密码。”目前,陈真已经出版了《非遗草编十五讲》并且和省市文化馆联合出品了大量草编视频课程。
“一根草”一头牵着历史,一头指向未来,编织的是乡愁,传承的是希望。
技艺的传承发展创新离不开匠心的坚守。为了推广草编工艺,陈真把复杂的草编工艺进行转化再设计,可实现一分钟学会一种编法,更适合大众体验“种草”,并且同样的编法还可以结合各地的文化,编织各种各样的作品。他的公司开展的体验类项目获得文化推广附加收入几百万元。课程还入选了浙江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项目。这种沉浸式文化传播方式,使草编从商品升华为文化体验。
如今,陈真编写的草编课程进入了7个国家的学校,拥有4.5万学员。2024年7月,陈真受到了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邀请,作为优秀留学生创业项目在教育部官方视频号直播间介绍了自己的项目。
为了带动乡亲共同富裕,陈真还深入挖掘乡村优势资源,持续培育新业态和新模式,以“非遗+文创”为切入点,在路桥区蓬街镇小伍份红旗粮仓共富工坊等地打造草编手工坊,安排专业老师传授草编技艺,学员完成的草编按计件来算,灵活增收模式深受当地村民欢迎。草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延伸,促进本地经济多元化。共富工坊的原材料就地取材,从农户处直接进行采购,推动农业的发展,公司每年向农户收购草编半成品,玉米皮、麦秆等草编材料金额达1000多万元。
“手艺需要传承,但传承方式可以创新。”接下来,陈真将继续推进文化“出海”系列活动,计划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展草编体验活动。
“草编的纹样不仅是美学符号,更是匠人情感的载体。”陈真表示,在草编作品设计上,将结合卡通、国潮及推广国的本土文化,推出更加喜闻乐见的设计。他希望编织出一件件承载历史与情感的艺术品,通过不断地传承、创新和发展,让这根草继续发挥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蔺霄麟:化泥为砚,在千年窑火中聆听东方的回响
澄泥砚,兴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
作为国家级非遗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运城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蔺霄麟是少有的“双料”传承人——他既是传统技艺的守艺人,又是留学韩国的文化使者。从山西新绛的泥土作坊到首尔的艺术学院,再回归故土投身非遗推广,他的经历如同澄泥砚的锻造过程:历经揉捏、雕刻、烈火烧灼,终成一方兼具东方底蕴与国际视野的文化“砚台”。
澄泥砚制作工艺于明末清初失传。蔺霄麟的祖父蔺永茂和父亲蔺涛,为了让失传数百年的绛州澄泥砚重见天日,多年搜集资料、反复试验,终于复原了澄泥砚的生产工艺。蔺霄麟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对澄泥砚制作耳濡目染。
2011年,蔺霄麟前往韩国首尔国民大学读书,学习陶瓷工业的同时,他还选修了玻璃工业、金属工艺等课程。
在韩期间,他敏锐观察到韩国对传统漆器、陶瓷的现代化改造。“韩国人将‘螺钿’技艺融入奢侈品设计,让非遗成为年轻人的潮流符号。这让我反思,澄泥砚是否也能跳出‘文房古董’的框架?”这段留学经历给他的艺术视野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他能够汲取多元的艺术养分。
2019年,蔺霄麟回到家乡。此时,绛州澄泥砚的制作技艺已经很成熟,但传统的澄泥砚产量少、价格高,多用来收藏。如何让这一古老的技艺走进大众生活,赢得更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了他思考的重要问题。他决心在保留澄泥砚原有精神内核与精湛技艺的基石上,为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技艺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蔺霄麟
回国后,蔺霄麟立刻投入到澄泥砚的创作中。他将现代技艺与传统设计相结合,创作出了更加多元化的作品。他的第一套作品“福禄双全”砚,造型独特,获得了山西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自此开启了他的澄泥砚创作之路。
在澄泥砚的制作过程中,烧制是核心技术。“澄泥砚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千’,从一块普通的泥变成一方砚台,经过我的手赋予了它独特的价值与魅力,这种感觉很美好。”蔺霄麟打破了传统工艺,采用调整窑内温度及氛围的方式,让原本只有3种颜色的澄泥砚增加到8种颜色。父辈们30多年来一直在尝试烧制的“豆沙绿”,他经过不断调整,一次出窑就烧成了三十多方。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绛州澄泥砚,蔺霄麟积极探索新的推广方式。他组建起自己的小团队,设计开发澄泥砚文创产品,不断推出有颜值、有卖点的澄泥砚产品及一些周边产品,如摆件、笔搁、印章等文创产品,还开设了网店,通过网络直播介绍澄泥砚的历史文化与制作技艺。在直播和短视频中,蔺霄麟不仅让大家了解泥料的选材与雕刻过程,也让公众了解烧窑成品的不易,希望更多人能了解这背后的工匠精神。
2024年8月,蔺霄麟设计的日月同辉砚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这是世界手工艺品的最高奖项。他说,“长辈传下来的不只是手艺,还有那份沉下心的劲儿。未来将继续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古老的绛州澄泥砚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需求。”同时,他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关注和投身于非遗传承事业,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在文明对话日益重要的21世纪,海归非遗传承人以其独特的文化双重视角,正在书写传统工艺复兴的新叙事。他们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过去时态的遗存,而是进行时的创造;不是封闭的地方知识,而是开放的人类智慧。这些“文明守护者”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用科技创新激活传统基因,他们构建了一种新的文化范式——既能守护精神原乡,又能从容走向世界。这或许正是中国文化自信最具说服力的表达方式。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