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正文
于龙淮:我在中国航天事业中的足迹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综合自1999年第10期《神州学人》、国家航天局网站)

△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网站

  编者按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设立“中国航天日”旨在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一路走来,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接续传承,以突破探索的执着仰望最深的星空,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神州大地上踏下最深沉的足迹。这其中不乏优秀留学人员的身影。

  今天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让我们一起重温这篇《神州学人》的旧文,向老一辈航天人的家国情怀致敬!


  1958年2月,我在苏联完成学业,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我们一班30多人,除一半人留在空军,其余均分配到新组建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

  1959年五院提出仿制苏联的P-2导弹(后改名为东风一号)。它是一个近程导弹。当时,我被任命为火箭发动机的主要设计师。

  在沈阳四一○厂,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消化图纸资料,翻译设计工艺文件,向苏联专家学习,努力工作。在工厂的日子里,我们克服了许多生活上、技术上的困难,不分昼夜地奋战在生产现场。1960年,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仿制的任务全部落在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肩上。面对祖国和人民的期盼,肩负着民族的重托,我们与工人师傅一起,运用集体的智慧,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取得了仿制的成功。总装后的产品,于1960年10月运往靶场试验。这次试验的成功,揭开了中国导弹、火箭史上重要的一页,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我们又接到了自行研制中程导弹的任务。这次研制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实用的参考资料。如结构强度计算、流体力学计算、设计方案的选择、产品试验的技术条件等等,一切都要靠全体工程技术人员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不知经历了多少失败,真可谓“摸着石头过河”。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61年底,我们终于将新研制的发动机交付总装车间进行总装配。1962年3月21日,进行了首次飞行实验。导弹起飞后21秒偏离方向,掉在戈壁滩上。试验失败了。我和大家都感到非常痛心。当时聂荣臻元帅到现场亲切慰问并鼓励我们不要因为失败而气馁,要认真总结教训,再接再励。此后,我们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在研制方法及程序上做了改进与补充。1964年我再次去发射基地和广大技术人员一道进行试验。此次试验获得了成功。这是一次“零的突破”,它充分证明了中国是有能力自己设计、自己研制导弹武器的,也说明我们国家这一支年轻的航天技术队伍在迅速成长。此后我们又连续进行了8次飞行试验,完全符合设计指标要求,受到中央和使用部队的好评。就在这一年,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提出要进行导弹和原子弹结合实验。1966年10月27日,举世瞩目的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了,就连美国和苏联都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我们研制出了自己的先进武器,打破了超级大国的垄断,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辉煌。

  1970年4月24日,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自己设计、生产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实现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豪迈誓言。我参加了这个工程全过程并为发射这颗卫星尽了自己的力量。由于工作中做出了一些成绩,这年的“五一”节,我代表航天人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中国人民开始有了自己的运载火箭。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辉煌。

  1980年5月18日,是中国人民值得自豪的一天。这一天,在中国西部的茫茫戈壁滩上,一枚有几十层楼高的乳白色火箭,身披朝阳,耸立在苍穹之下,这枚火箭将在这天上午10时发射升空。这次火箭的成功发射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洲际导弹的第三个国家。这次向南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国家组织了两个大型试验队,即首区和海上落区试验队,首区的任务由航天部火箭研制单位及国防科工委所属火箭发射基地共同承担,要确保火箭质量可靠和发射精度,精心组织,万无一失,准时发射,保证成功。落区的任务,由海军组成18艘护航舰和测量船队,载着几千人的参试队伍在火箭发射之前到达南太平洋的导弹落点预定海域,并及时准确地打捞起回收数据舱。

  在这次任务中.我担任火箭副总指挥兼调度长。虽然在火箭的测试、装配及准备发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但经过全体参试人员共同努力,发射质量及精度均满足要求,全部合格,两支参试队伍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6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大会。胡耀邦总书记致贺词,庆祝这次试验成功。大会还表彰了参加这次试验的全体人员。这是第三个辉煌。

  中国航天事业在走过了几十年艰难曲折的道路后,初步具备了走向国际发射服务市场的条件。为此,我国又研制了一种新型捆绑式火箭。在国家无法拿出研制费用的情况下,我们向银行贷款近5亿元,自行承担风险,与美国休斯公司签定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外发射服务合同,发射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澳大利亚使用的卫星。合同规定,1990年6月中国必须成功地发射一枚“长二捆”火箭,用来考验该火箭的可靠性;若试验失败,美方则追还100万美元的订金,并准许美方重新寻找发射伙伴。

  在“心系长二捆,成功壮国威”的精神鼓舞下,经过18个月的艰苦奋斗,我们终于在1990年7 月16日成功地发射了首枚“长二捆”火箭,并于1992年8月14日成功地将重2.5吨的澳星送入太空,使得祖国的航天技术在进军国际市场中又迈出了一大步。这是第四个辉煌。

  回首往事,我心潮奔涌,为建设繁荣强大的祖国,我们付出了心血和努力。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我付出了,奋斗了,为此,我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

  作者简介

  于龙淮,1931年生于东北,原籍山东。1937年去延安,并在延安保育院上学。1951年去莫斯科茹科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学习。1958年回国,在第五研究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历任设计员、工程组长、设计室主任、院机关副处长、计划部部长、副院长等职,若干火箭、导弹型号调度长、副总指挥、总指挥等职务。曾获得过原航天部授予的三等功两次、二等功一次、一等功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次,是原航天部劳动模范和有突出贡献老专家,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责任编辑:刘晓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