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4月26日,是梅自强诞辰96周年。
梅自强,纺织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从事高产梳棉机研究工作,是中国高产梳棉理论和实践的开拓者;组织领导和参与了多项棉纺织科研项目和棉纺织生产、管理活动,为提高棉纺织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6月23日,梅自强通过莫斯科纺织学院副博士学位答辩刚刚过去4天,他便踏上归国的列车。
列车从莫斯科出发,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平原疾驰,窗外的美景随着列车的行进显现又隐没。梅自强却无暇欣赏,他一直伏案笔耕,专心写作。列车行驶了七天,梅自强便在车上写了七天。
“老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代表。”一起归国的同学回忆道:“通过毕业答辩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在路上这么长时间,大家都在休息,看看沿途的风景,聊聊天。可是在七天当中,我们看见他一直在写高产梳棉机的书,回来后不久就正式出版了,说明他这个人有多么勤奋!”
1955年夏,在苏联攻读研究生时的梅自强(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研制高产梳棉机
梅自强刚刚回国,便被委以重任,担任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高产梳棉机研究课题组的副组长,接着又被任命为组长。研究制造国产的高产梳棉机成为他回国后的第一项工作。
梳棉工序是纺纱工艺流程中的关键工序,被喻为“纺纱工序的心脏”。梳棉的主要任务是把原料纤维团分解成基本平行直列的单纤维,并除去各种杂质和短绒,这是纺纱织布的基础。
1958年8月,在北京待了不到1个月,梅自强就打起背包来到青岛市国棉四厂,住进了国棉四厂的职工宿舍。青岛是当时国内的纺织工业老基地,工作组来此方便改进梳棉机的各种机器部件。
一系列难题摆在梅自强面前。在出现金属针布之前,梳棉机用弹性针布实施梳理,由于梳针和底布易变形,不可能高速,因而产量极低,成为制约纺织工业技术和工艺发展的瓶颈。但梳棉机的高速高产不只是简单的弹性针布改用金属针布和速度的提升。关键是速度提高以后,其分梳、除杂及设备的稳定性。如果不解决这些技术问题,就不可能有高产梳棉机的诞生。
梅自强带领一批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几岁的团队成员迎难而上,他们思想活跃,敢想敢干。当时的团队成员之一,后来的纺织机械专家王至薰回忆:“我觉得当年我们采取的一些措施,比国外要细致得多……那几年大家真是忘我地辛勤工作,一点也没有闲着,晚上没有少加班。遇到问题就及时解决,大家在一起好几年,天天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些课题中出现的问题。”
1966年5月,由梅自强等人研发的时产量25公斤的A186型高产梳棉机在青岛国棉五厂通过了由纺织工业部组织的鉴定,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正式投入批量生产。
实现纺织强国梦
因为高产梳棉机的研发成功,我国棉纺厂每万锭的梳棉机配台由48—60台减少到16—18台,大幅度节省了棉纺工厂基建投资,取得巨大经济效益。A186型高产梳棉机在后来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成为我国纺织工业的主力设备。
20世纪60至80年代,梅自强为推广应用国产第二代棉纺新型设备不停奔走。他重点帮助约占当时全国1/3棉纺生产能力、合计556万纱锭的122个棉纺厂提高了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增产的棉纱相当于新建50万锭生产能力。
20世纪60年代,梳棉机投产初期,梅自强与团队研究设备安装(来源: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1971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美国朋友斯诺时宣布:1970年中国的棉纱和棉布的产量超过了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这是中国自1959年以后,国家对外公布的第一项重要工业品产量统计数字,当年全国棉纱产量为1131万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时期。1981年全国人均棉布分得量为14.26米。与1976年相比较,在全国人口增长6.8%的情况下,人均棉布分得量增加了4.8米。市场棉布供应不再短缺,而变得相对充裕。
1983年12月,根据纺织工业部和商业部的共同建议,国务院决定从1984年起,全国取消布票。这是纺织工业在解决人民穿衣方面取得的一个重要标志性成果,以梅自强为代表的纺织科研人员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A186高产梳棉机研制成功至今,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A186梳棉机早已退出了棉纺领域,但在一些珍稀的天然纤维加工领域,仍然有A186梳棉机的身影。50年前的科研成果,如今依然得到企业青睐,这是对老一辈科学家研究成果的最好褒奖。
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记事》是梅自强的工作手记,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把自己做过的工作简要地记录下来。从《记事》中看出,梅自强在办公室的时间并不多,往往在试验基地、生产企业一蹲就是几个月。其每年出差的时间平均在100天以上,到了年逾古稀之后,更是高达150天以上,一些年份甚至在200天以上。
在纺织领域耕耘多年,梅自强深知企业在科技进步中的主体地位及重大作用。因此他常年深入企业,让产学研这种合作方式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让企业把科技成果运用于产品开发和发展生产中,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渠道。
2006年9月,梅自强在企业调研(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虽然身为著名纺织专家,但梅自强却衣着简单。在企业的车间中,人们常常看到穿着朴素、风尘仆仆的梅自强在查看样品,指导生产。每每被问及,他都笑着说:“我不讲究穿,我的生活很简单。但我是搞纺织技术的,喜欢看到新面料好面料,愿意我们纺织工业把大家打扮得舒服、漂亮。这不矛盾吧!”
在梅自强的指导下,很多企业在产品设计、新工艺、新产品开发生产和推广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看到康平纳集团现在这样欣欣向荣,我在心里特别怀念梅院士。”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队范回忆说,“听说梅院士在进医院抢救前还在家里仔细地看我们的材料。他在进医院抢救时还和医生说,下个星期他要出差,就是为了我们集团。有的时候,一想起来,一说起来,真的要掉泪。”
梅自强于2010年8月19日去世。去世当月,他还到家乡常州主持了一个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鉴定,又从常州辗转湖南,在高温酷暑中考察苎麻产业化情况,考察从事苎麻新产品开发的企业。
勤奋,是梅自强一生的写照。在现存的梅自强初中毕业纪念册中,班上的同学曾这样描述他:“梅君自强,原籍江阴,为人刚直,有智略,能耐苦。对于学业, 悉心研究,是以成绩优良。君更擅长运动,体格健壮。上课之时,挺坐静听,自始至终,毫无倦容焉。”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