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正文
沈家祥:从氯霉素到青蒿素,他用一生为中国医药正名
发布时间: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编者按

  73年前,沈阳一家制药厂的实验室里,一位31岁的科学家带领团队正在记录最后一组实验数据。这位年轻的科学家叫沈家祥,这已经是他们连续奋战的第120个日夜,每个人眼中都布满血丝,却难掩兴奋——中国人自主合成的氯霉素,即将在这里诞生。

  四个月创造制药奇迹

  1952年3月,东北制药总厂接到紧急任务: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研制出氯霉素,支援抗美援朝前线。当时,这种抗生素完全依赖进口,而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全面封锁。

  “试制工作最紧张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者试图撒播流行病菌的当口。”时任研究室主任的沈家祥后来回忆。这位刚从英国归来的博士,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没有完整技术资料,没有专用设备,甚至连关键原料都要自己想办法。

  面对西方的封锁,沈家祥带领团队另辟蹊径,用国内现有原料替代,大胆采用乙苯新路线。历经四个月的日夜奋战,他们不仅打通了全新的合成路线,简化了生产流程,同时成功降低生产成本,使氯霉素顺利投产,成为当时保障百姓健康与前线伤员的重要抗生素。

  这条生产线运行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今天仍在发挥作用。东北制药总厂的总工代表感慨:“沈老研制的这条生产线太经典了,几十年过去了,没有人能够取代。”

东药技术人员进行氯霉素试制工作。(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十年正名:守护青蒿素发明权

  1980年代,当青蒿素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时,一场没有硝烟的“国际战役”悄然开启。虽然我国在1970年代就研制出青蒿素,但由于当时没有专利意识,研究成果几乎完全公开。到1980年代,国外多家科研机构开始宣称对青蒿素拥有发现权。

  此时,已是中国驻世界卫生组织代表的沈家祥,毅然担负起为这项中国原创成果正名的使命。

  从1986年开始,这位年过花甲的科学家开启了北京与日内瓦之间的“马拉松之旅”。十余次越洋飞行,他随身携带的行李箱里,装满了精心整理的历史资料——从1970年代最早的实验记录,到完整的临床数据,他要向世界证明:青蒿素从头到尾都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中唯一的中国成员,每次会议都是他的“战场”。面对各国专家从专利资质到申报规范的层层质疑,沈家祥总是从容不迫地翻开厚重的资料,用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一一回应。那些发黄的实验记录纸上,密密麻麻的数字见证着中国科研人员早于任何国家的研究足迹。

  这场正名之路走了近十年。直到世界卫生组织的一封正式信函,终于确认了那个让所有国人欣慰的事实:青蒿素的发明是属于中国人的。

沈家祥的科研笔记。(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让荣誉归于集体

  2004年,当泰国准备将玛希顿亲王奖授予他个人时,他婉拒了这份荣誉,坚持要将奖项授予“中国青蒿素团体”。这一刻,他守护的不仅是一项科研成果,更是中国科学家的集体尊严。

  从31岁带领团队打破氯霉素封锁,到晚年为中国青蒿素奔走正名,沈家祥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的担当。他曾动情地说:“我个人生命像一滴水,已经流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海洋,找到了归宿。”

  如今,当我们走进任何一家药店,都能以实惠的价格买到各类国产药品;当青蒿素远渡重洋,在非洲大陆拯救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当中国制药企业走向世界,在全球医药舞台上崭露头角——这一切,都离不开沈家祥等一代代科学家的多年钻研与坚守。

  他的精神,如同一粒种子,早已在中国医药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今天,无数年轻科研工作者或许从未见过这位老人,却传承着他“让中国老百姓吃得起好药”的初心。

看书的沈家祥。(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责任编辑:刘晓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