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1. 长按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扫描二维码。

2. 使用微信打开此网页,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留学人物:尹晓煌在美国课堂内外讲述中国

null

发布时间:    来源:东方网

  原标题:中国留学生的40年|尹晓煌:在美国课堂内外讲述中国

  1993年,在美国留学的尹晓煌时隔八年后回到故土,在这次回国旅行中,他发现中国已经和他离开时完全不一样了。当时,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第十五个年头,他为此行撰写了一篇游记《中国的镀金时代》,发表在1994年4月的美国《大西洋月刊》上。

  这篇文章立即受到广泛关注,被多家西方主流媒体转载,还入选了美国当代中国的教科书。自此,他开始在西方媒体发表讲述有关中国的文章。

  尹晓煌是奥巴马总统母校美国西方学院Occidental College的校长顾问和终身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流、美国华人、中美关系等领域的研究,这位著作等身的学者在课堂上教授有关中美文化的课程,在课堂外笔耕不辍,讲好中国故事。

  尹晓煌-留学期间照片

  启蒙教育始于名校

  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淮海路20号的扬州中学,前身是创办于1902年的仪董学堂。这所百年名校以学风严谨著称,民国时期,朱自清、李涵秋等在此执教,扬州中学也被称为中国“江南四大名中”之一,近现代史上,这里走出了不少政要、科学家。

  尹晓煌的启蒙教育就是在这所学校开始的,尹晓煌称,“扬州中学的教学非常严谨,给我很好的基础”。

  文革爆发后,扬州中学受到波及,尹晓煌的中学教育被打断,但这没有阻挡他读书的热情,在其他同龄人无所事事时,尹晓煌跑到附近的扬州地委图书资料室看书,一待就是一整天,如饥似渴,在这里,他读到很多中外书籍,开阔了视野。

  1975年,尹晓煌有幸被推荐至南京大学外语系英文专业学习。毕业后不久,尹晓煌到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商务处当英文翻译。现为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当时也是大使馆的英文翻译。

  1981年尹晓煌回到南京大学任教,期间被选送至由美国富布赖特项目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美国文学师资培训班,由来自美国的教授用美国教材上课,也正是在这里,他奠定了中美两种不同教育的基础。“美国教育比较重视读原著。大量的阅读,以及美国教书的方法,包括我的英文写作,那个时候应该奠定了不少基础。”

  一篇文章帮助叩开哈佛校门

  成立于1928年的哈佛燕京学社,由美国铝业大亨查尔斯?马丁?霍尔(Charles M. Hall)的遗产捐赠建成,宗旨是提升亚洲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高等教育水平。作为中美之间首个跨国学术交流机构,哈燕社在两国学术交流史上,书写下了重要一笔。因为政治原因,哈佛燕京学社在中国大陆的奖学金项目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断。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1979年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哈佛燕京学社恢复中国大陆访问学者和博士生提供奖学金,前往哈佛大学和美国的其他拔尖高校从事学术研究。

  改革开放初期,到哈燕社访学的学者,多来自英美文学专业、国际关系专业,因为他们英文比较好,尹晓煌就是其中之一。他有幸获得哈佛燕京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校门。除了与他当时已有一些学术成果有关,更得益于一篇用英文写成的学术论文。

  尹晓煌回忆,在富布莱特美国文学师资班就读时,他细读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名著《红字》之后,对“红字”Scarlet Letter这个词象征意义进行了重新解读。哈佛燕京学社副主任贝克先生到中国面试时,看了那篇文章,非常惊讶,没想到一个年轻的中国学生能够把美国文学理解得如此透彻。

  正当尹晓煌为自己的英文自信满满时,他受到严重打击。初到哈佛学习的一段时间,尹晓煌曾想退学了,“读不下去,太苦了,一个学期4门课,每一门课都有大量的论文”。

  那个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论文须用打字机打好,对母语不是英语的尹晓煌来说,难免有拼写错误,有一次论文就被导师退回来,更令尹晓煌难以接受的是,导师的严厉回答,“没想到博士研究生居然还拼写错误”。有一次发高烧,尹晓煌打电话给其任课教授,希望能延迟两三天交论文,教授就回了一句,“你没生病的时候在哪儿?”发着高烧的尹晓煌连夜把论文写完,“当时有一种万念俱灰的感觉,觉得这个何必呢。”

  如今回首往事,尹晓煌对这段经历充满感激,正是这种严苛的训练,让他的英文更严谨。多年后,他在密歇根执教时,曾帮一个美国白人学生改作文,这位学生的父母还专门带着家庭农场的特产去拜访尹晓煌,“没想到竟然是一位来自中国的教授给他的英文修改润色”。

  研究美国华人历史挖掘被掩埋的过去

  尹晓煌在哈佛大学美国研究系就读博士学位,师从美国著名历史学家Stephan Thernstrom,这是第一位把数据统计应用到历史研究当中的开创者。

  在导师的建议下,尹晓煌把华人移民当做主要的研究方向,尹晓煌认识到,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华人移民,其他各族裔移民的研究已经很详尽,“我有责任去填补这个空白,下决心做了这个研究”。

  尹晓煌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这是一个前人很少涉足的领域,搜集资料成了最大的难题。他沿着华人的足迹重走了美国,将被掩埋的过去一一挖掘出来。

  他回忆,为了找到1854年出版的美国第一份中文报纸《金山日新录》创刊号,尹晓煌辗转数千英里,从国会图书馆到洛杉矶亨廷顿图书馆,再到伯克利亚裔研究博物馆,最后回到麻州历史学会才找到。“这份报纸是麻州的学者或者商人到旧金山旅行时带回来的”。在找首位美国华人英文作家李延富的资料时,尹晓煌跑到耶鲁大学的图书馆中,在各种资料中仔细翻看。“80年代后期空调还没有普及,夏天,浑身衣服都汗透了。”那时候他还没有手机照相,有些东西又不能复印,他就用笔抄下来。凡是跟华人有关的一点资料,尹晓煌都做了大量的追溯、调查。

  他甚至到一些荒废的鬼城去看,为了寻找华人建筑横贯北美的大铁路的过程,他还亲身体验,沿着这条铁路或坐火车或自己开车追寻。

  尹晓煌将这些移民研究完成了博士论文,并反复修改、补充,历经12载,终于在2000年出版了《美国华裔文学史》。这是迄今最为详尽、最权威的美国华人文学研究成果,在美国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这本书推动了整个亚裔研究。后来很多书都以我这本书为蓝本,包括到现在为止很多美国大学教学,教华裔文学或者美国亚裔文学,这本书都是参考书”。

  在课堂内外讲述中国

  尹晓煌自哈佛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跨文化研究。先后任密歇根州立大学人文与全球化研究系主任、西方学院终身教授和美国研究系主任,并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

  尹晓煌说,“无论是研究还是教学当中使我感觉到,和其他少数民族比如黑人、拉丁裔,包括其他移民团体相比而言,华人以及中国文化常常不被美国社会所了解。”

  最让他感受到刺激的还是1980年代初到美国时,有人问他,中国的女人是不是仍裹小脚。

  尹晓煌在高校里主要教授三门课,中美关系、亚裔移民以及现代中国。尹晓煌已经教过1000多名学生了,“我自己感觉到在美国这么多年,这是个人最大的成就“,这些学生中,有的当了法官,有人当了议员。

  这些学生,不少还跟尹晓煌保持着书信往来。让尹晓煌印象深刻的是,“我在哈佛大学的时候曾经有一个美国学生,白人学生,他碰到了一些困难。我曾经鼓励过他,他后来给我写了封信,他说不管人家说中国怎么样,我总忘不了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助教,当年在我困惑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些简单的人生道理”。

  除了在课堂里讲述中国,尹晓煌还经常在美国的主流媒体发表文章,阐释一个客观的中国。这些年来,他在《洛杉矶时报》、《费城问讯报》、《波士顿环球报》、意大利《世界》周刊等西方主流媒体发表了若干文章,讲述中国文化、华人移民、中国故事。

  我能走多远?

  因为工作原因,尹晓煌经常往来中美之间,“因为研究中美关系,研究华人移民,就必须要到中国做研究,所以大量时间都去。”

  2017年初,尹晓煌接受邀请,出任西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院长。他想尝试,将美国的教育理念在这里生根发芽。“我在哈佛大学读了两年硕士、四年博士,前后六年。然后教了几年,前后实际上呆了十几年,在费正清研究中心当过研究员,当过翻译,也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和西方学院当过系主任。很想把这些理念在中国看一下能不能用成,能不能实现”。

  在近两年中,他帮助西工大外语学院扩大了国际交流,与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协定,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办暑期培训,组织教师团到哈佛大学、蒙大拿大学、西方学院等学校交流,帮他们拓宽国际视野。

  尹晓煌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想试试能走多远”。如今,尹晓煌已在美国生活、工作了30多年,少了些功名心,多了些淡然,他说,未来决心下功夫再写一两本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加深西方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了解。(田军)

座右铭.jpg

尹晓煌座右铭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 贾梦溪


相关新闻

更多>> 精华内容

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