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国际阿拉伯语学院课堂
海法参观苏丹喀土穆大学
海法自己制作的中国美食
图/受访者供图
苏丹共和国地处非洲东北部,位于红海沿岸、撒哈拉沙漠东端,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苏丹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首都喀土穆位于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交汇处,是苏丹的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在漫长的历史中,苏丹人民不断书写着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从艺术、音乐、文学、建筑、宗教,到食物、语言和节日,每一处都凝结着其独特的智慧结晶。
由于地区形势的动荡,苏丹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6年前,海法(化名),一名阿拉伯语专业的学生,选择了奔赴苏丹深造。
结缘苏丹,机会与命运的重叠
“我的大学本科班主任是我的阿拉伯语启蒙老师,他在苏丹读完了硕士和博士,因此在上课时会时常和我们讲述他在苏丹的留学生活。”谈起去苏丹留学的起始点,海法分享道。
海法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是阿拉伯语专业。临近毕业,海法在外交部面试中落选,看着周围同学陆续明确了毕业去向,她十分焦灼,恰好此时她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简称“留基委”)选中,公派苏丹喀土穆国际阿拉伯语学院攻读阿拉伯语对外教学专业硕士,学制两年。“我就这么阴差阳错地走上了苏丹的留学之路。”
据悉,留基委公派留学苏丹的项目,每年会轮流分发给国内各大外语高校两个留学名额。该项目免除所有学杂费,补贴往返机票与生活费,以培养阿拉伯语师资、为国家阿拉伯语教育事业补充人才为首要目标。“如果是自费的话,大约是2000美元/年。”海法介绍。
对于留学手续办理,海法觉得比较简易流畅:“因为我是公派留学,所以基本上按照留基委当时给的手续流程办就好了。由于办理期间正好赶上苏丹学校放假,因此等待了大概两个多月我才收到录取通知书,得以办理签证。”海法回忆道。随后,海法前往苏丹喀土穆国际阿拉伯语学院,开启了苏丹留学之旅,那是2018年的一个秋天。
背负行囊,一场充满挑战的留学之旅
挑战,是海法形容在苏丹生活的词语。
第一大挑战,是苏丹“毒辣”的气候。苏丹被评价为世界上最热的国家之一,其首都喀土穆更有“世界火炉”之称,干旱而炎热是这个国家气候的基本特点。“冬天最冷的时候,也就跟北方的初秋差不多,只需要穿一件单薄的长袖衣服就足够了。”海法补充道,“太阳火辣辣的,也为了尊重当地传统,我们日常出门都是长袖长裤,戴好帽子,撑把伞。”
炎热的温度即使在室内也无法避免。海法表示,苏丹课堂的上、下课标准通常以老师的来去时长为主,有时老师甚至会连续讲1-2小时的课,这对一些难以忍受炎热环境的留学生是一种挑战。“在苏丹那么热的天气里,同学们聚坐在不算宽敞的教室内,当年教室只有两把风扇,没有空调。我上课时整个身子都被汗浸湿了,但因为在上课,动也动不了,还不知道什么时间会下课,就处在那么煎熬的一个状态中。”
除此之外,留学生在课业上也会有一定压力。虽然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使得苏丹形成了相对正宗、适合学习的语言环境,但实地接触后会发现,部分苏丹人会爱使用当地方言讲话,课堂上也不例外。因此对留学生来说,语言方面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阻碍:“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老师同学们鸡同鸭讲的情况,或者是老师在上面讲了一两个小时,我们一句话都听不懂。”
苏丹的饮食习惯与中国差异较大,为方便自己下厨,也为改善住宿条件,海法和另一位留学生选择租房居住。房租总体来说不算昂贵,虽经历动荡,房租一直在涨,但月租最高时也不过500元左右人民币。“苏丹的校园住宿环境比较一般,但当时租房的条件不错,一个大房间有两张床,有空调和独立厨卫。”海法说。
最令海法头疼的还是时不时地断电、断水、断网。“尽管苏丹也有石油资源,但依然经常停电,有时候也会停水。”
充满挑战,但依旧满怀热爱
海法说,苏丹是热烈与遗憾并存的诗。
“热烈不仅是形容这个国家的气温非常高,更多的是想表达在留学的两年间我遇到了很多热情的人:一部分是老师同学,另一部分是苏丹大街上的普通民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苏丹人民都愿意伸出援手来帮助中国留学生,“尽管有的时候,我们之间会有肤色、语言、宗教信仰上面的差异,但我会感觉到他们是一群非常淳朴的居民。”
提到大学生,国内普遍联想到的是一群20岁左右的年轻人,但在苏丹喀土穆国际阿拉伯语学院的学生群体中,40-50年龄段的中年人也占了不小的比重。他们大部分都已经为人父母,以培养苏丹的阿拉伯语师资为目标来到高校进修。“苏丹同学无论是什么年龄段的,在考试季总是和我们中国同学聚在一起,大家一起讨论复习,帮助我们查缺补漏等等。”
正因为如此,海法更多地表达了对苏丹人民及其国家命运的遗憾。2019年,海法即将在苏丹度过第二个学期,苏丹的政治局势快速恶化。学校停学,考试推迟。海法和室友只能待在家中,除非遇到完全没有吃喝的情况,才会立马出去补给物资又急匆匆回家。“在家里,我们经常能听到外面枪弹的声音。”好不容易恢复考试,考试结束后,大使馆下发紧急通知请在苏中国留学生尽快回国。于是,海法等人当即奔赴机场回国。“你完全想象不到这样一个决定国家命运的、如此重大的政治事件就发生在你身边。”这段特别的经历给海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她深深感觉到,生活在安宁稳定的祖国,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唱响中苏友谊之歌,感受中国温情
虽“挑战”重重,但对于苏丹,海法依旧满怀着热爱。
苏丹拥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瑰宝。博尔戈尔山和纳帕塔地区,以及麦罗埃岛内,均保留着苏丹2000多年前的历史遗迹,昭示着古代王朝的辉煌壮阔。苏丹的总统府、国家博物馆、马赫迪陵墓等风景名胜均透露出苏丹民族及其文化的独特魅力。
尤其那青、白尼罗河的交汇处,是其首都喀土穆的一大景观。“两条河水一条呈青色,一条呈白色,汇合时泾渭分明,水色不相混,平行奔流,犹如两条玉带一般熠熠生辉。”海法说,“苏丹的风土是热烈且美好的,但苏丹的战火却是冰冷且凄惨的,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编串成一首冷热相交的命运史诗。”
“当时在苏丹有许多中国人,他们分散在各个领域。”他们有的在建筑行业修筑基础设施,有的在医疗行业援助当地病人,有的在商业领域做着大大小小的生意。目前,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苏丹第一大贸易伙伴,苏丹也已成为中国在非洲重要的贸易伙伴。
2019年2月,苏丹中央银行正式发行100苏丹镑、200苏丹镑两种新面值纸币。三峡中水电牵头承建、改建的麦洛维大坝、罗塞雷斯大坝、上阿特巴拉大坝被作为背景图印制在100苏丹镑纸币上。同时苏丹土地上,也建立起了数座中苏友谊医院,中国经常会派遣医疗队赴苏丹治疗病患。据悉,20多年来,中苏两国不断加大合作研发力度,除抗疟药品外,还研发了治疗糖尿病、消化道疾病,以及抗感染的大量本地化新药,挽救了当地无数患者的生命。2024年,一群苏丹中文教师还自发成立了汉语培训中心,让苏丹人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中文。
如今,归国已久的海法也成为了一名阿拉伯语教师。面对自己的学生,她也会时不时讲起自己在苏丹的留学经历,就如同恩师对她讲述的一样。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