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对海外留学生来说,无论身在何处,春节始终是最重要、最期盼的时刻,其中既承载着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也蕴藏着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
如今,随着“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年味全球共享,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们,心中涌动着别样的激动与自豪。他们虽远离故土,却在异域的天空下,用独特的方式续写着春节的故事。
“让更多外国朋友一起感受中国年味”
在德国寒冷的冬日里,一群中国博士用饺子和家乡菜,将浓浓的年味带到了异国他乡。
德国亥姆霍兹环境国家研究中心博士王振宇的研究方向为地下水储能对环境的影响。该研究中心位于距离首都柏林以南165公里的莱比锡,街道整洁,商业繁华,是世界闻名的博览会城、书城和音乐城。
德国本身春节氛围不浓,没有国内那样大规模、标志性的春节氛围布置,缺少热闹、浓烈的过年氛围。因此,春节前夕,王振宇和舍友吴兆龙博士、蒋杰博士决定邀请几位外国同事一起感受中国的传统节日。
美食无疑是最能让人产生共鸣、受众最广、门槛最低的文化介质。王振宇和舍友们准备好了擀面杖、饺子皮和馅料,和外国友人一起包饺子。“为什么过年要吃饺子?”德国同事很好奇。于是王振宇一边示范如何包饺子,一边讲解:饺子形似“元宝”,寓意招财进宝;而“饺子”又有“交子”的意思,象征着辞旧迎新。还讲述了“年”的传说,介绍了贴春联、守岁、放鞭炮等习俗。德国同事听得津津有味,跃跃欲试地开始包饺子。
1月25日,王振宇和德国同事在家中包饺子
“尽管大家包的饺子形态各异,但他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大家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品尝。看到他们被中国美食文化所吸引,我深深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不止于语言,而是融入了美食的香气、人情的温暖。我为能在异国他乡分享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到无比自豪。”王振宇说。
除了饺子的温暖,除夕夜的聚会更让这群在德国求学的博士们感受到了家的味道。
除夕当日,在一间温暖的小公寓里,王振宇和一群在德国求学的华人博士相约一起买菜做饭,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1月28日,王振宇与中国博士在家中一起欢度中国除夕夜
大家从一大早就开始忙活,去中国超市采购,洗菜切菜备菜,一切井井有条。黄倩博士负责酸汤肥牛、红烧排骨、大盘鸡等“硬菜”,王振宇做了一道河南家乡版的胡辣汤,“我也来露一手,保准让你们喝了暖胃又暖心。”大家分工明确,默契配合,一道道香味扑鼻的家乡菜从厨房陆续端出,整个屋子里弥漫着熟悉的味道。
菜上齐了,大家围坐在一起,举杯共庆。“希望新的一年顺顺利利,论文早日接收,早日毕业!”欢声笑语中,春晚也准时在电脑屏幕上播放起来。尽管远在异国他乡,看到熟悉的节目、听到熟悉的乡音,大家心里充满了温暖。
午夜钟声敲响,窗外的雪还在飘,但屋内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我们的节日正在成为世界的节日”
与许多留学生一样,李成成也选择留在学校和朋友们一起度过春节。
在法国蔚蓝海岸大学攻读“AI在教育中的应用”硕士学位期间,李成成深刻感受到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可以为教育带来新的可能性。最近,她正在准备博士研究生预备阶段,研究方向依然是AI与教育的融合。她始终认为,“科技是工具,文化是灵魂。”
对于海外游子而言,春节不仅是对故乡的思念,更是一次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机会。春节期间,李成成在大学里组织了新春活动,与来自法国各地的友人一起贴春联、福字,向他们介绍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到春节,走在尼斯的街头,总能看到各种和春节有关的装饰,这让我感到特别自豪,因为我们的节日正在成为世界的节日。”她说。
李成成与来自法国友人一起贴春联、福字
“春联的寓意、福字的美好祝福,以及如何正确贴在门上,这些细节都让法国友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用中文、法语、英文、西班牙语写下‘我爱中国’,这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李成成说,通过这些活动,深刻体会到文化的力量在于能够跨越语言和国界,将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春节的庆祝活动不仅是对传统的传承,更是对文化自信的体现。我们不仅要展示春节的热闹与喜庆,更要传递春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春节象征着团圆、和谐与希望,这些价值观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也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春节前夕,李成成作为法国尼斯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和中法青年学人协会会长,参加了中国驻马赛总领事馆举办的春节招待会。
“这场盛会不仅让我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中法两国文化的交融与共鸣。”在招待会上,她向法国友人介绍了春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从除夕守岁到初一拜年,从年夜饭的寓意到红包的象征,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法国友人对这些习俗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人表示希望有机会亲自到中国体验春节的氛围。
李成成认为,文化传播的力量在于它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与共鸣,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找到共同的情感连接。春节招待会不仅是一场庆祝活动,更是一次文化传播的新起点。留学生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新者。通过科技与文化的结合,我们可以让中华文化以更加生动、多元的方式走向世界。
“文化的力量在于它能跨越国界、连接人心。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中法文化交流,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李成成说。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