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马两国有跨越千年的友好交往史。600多年前,郑和五次驻节马六甲,由他带到这片土地上的中华文化如今已深深融入当地多元文化之中。自1974年建交以来,中马关系历经国际风云始终行稳致远。
4月15日,在赴吉隆坡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主席在马来西亚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提到,“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两国跨越千年的友好交往,‘切水不断’的世代情谊随着历史演进愈益深厚。双方要共同努力,让这艘从历史长河中驶来的友谊之船再添动力、行稳致远。”
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马来西亚是东盟成立后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东盟国家,也是最早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东盟国家之一,还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国家之一。
19世纪中叶开始,大批来自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的中国人下南洋,在马来半岛等地形成聚居区。
马来西亚古城马六甲,街巷之间,骑楼鳞次栉比,中式祠堂、宗庙与会馆错落其间。这里曾是郑和下西洋驻节马六甲时设立的临时贸易站——“官厂”的旧址,也是早期华人南迁定居的第一站,见证着中马文化交汇的历史起点。
早期的来马华人多在锡矿场或种植园做劳工,之后则在木材、橡胶、棕榈油等行业中赚得人生第一桶金。岁月流转,华人社群从异乡旅客到扎根当地,已历经百年。如今,他们每逢农历新年都会举办槟城庙会等春节庆典,这不仅是热闹的节庆活动,更是华人构建自身文化认同、传承家族记忆的重要仪式,承载着对历史的尊重、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2025年春节,人们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迎新春鱼灯巡游活动。
自2023年12月1日中马实施签证便利措施以来,两国民众往来更加频繁。中马两国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正在稳步推进。去年,两国同意联合申请将“舞狮”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马携手,正谱写合作新篇章。
留学生迎来多重利好新机遇
4月17日,在习近平主席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互免持公务普通护照和普通护照人员签证的协定》。这意味着,两国公民可互免签证入境对方国家,单次可停留最多30天,而且这一政策不再设定终止期限,成为“永久免签”。
马来西亚吉隆坡
中马关系迈入“免签外交”新纪元,为留学生群体带来多重利好:无需再为繁琐的材料准备、漫长的审批周期头疼,申请周期缩短。对于有留学意向的学生及其家长,在申请学校阶段,免签让他们可以更轻松地提前前往马来西亚,实地考察心仪的学校,了解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周边生活配套等情况。
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社会,其高等教育体系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到过马来西亚的中国人,常会赞叹当地华人能在中文、英语、马来语三种语言中自如切换。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非常注重传承中华文化,这在学校校名、班名、校训、社团活动中都有体现。比如,很多学校校名含有“华”字,以“礼义廉耻”作为校训,班名多含“忠”“德”“敬”“勇”等字,许多社团关联中华文化,如华乐团、相声社、醒狮团、二十四节令鼓队、武术团等。如马来亚大学、国民大学等马来西亚高校经常组织文化周、国际美食节、传统艺术工作坊等,有助于中国学生快速融入。
马来亚大学孔子学院成立1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历久弥新的汉服与中国纹样展”
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背景赋予其高等教育系统显著的国际化特点。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其包容性、多语言优势和多元文化教育实践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学生。近几年来,中马互派留学生往来频繁,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马来西亚以其高性价比的教育资源和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已成为中国学生东盟留学首选地之一。2024年,留学马来西亚的中国新生超过3.3万人。
与国外众多高门槛大学不同,马来西亚留学对申请者较为包容。它接受自考、成考、网络教育等多种途径获得的本科学历申请硕士课程。在语言成绩和均分要求上也不苛刻,部分大学雅思达到5.0分即可申请,无语言成绩或成绩未达标的学生也能申请入学,一些课程甚至提供中文授课。此外,平均成绩或绩点未达最低要求的申请者,还可通过提供2—5年工作经验直申硕士或博士课程。
马来西亚的高校有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和英澳大学海外分校三类。公立大学的学费相对较低,对于注重学校排名且预算有限的学生来说,马来西亚排名前五的公立大学——马来亚大学、马来亚国民大学、博特拉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和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是理想的选择。
马来西亚的私立大学在部分领域拥有突出的专业优势,因此也吸引了不少中国学生。比如马来西亚泰莱大学的酒店管理全球排名靠前,提供知名酒店、度假村等实习项目;马来西亚思特雅大学的音乐治疗专业独具特色,教学设施也很先进。
马来西亚的英澳大学海外分校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选择。比如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马来西亚校区的本科学费约为澳大利亚校区的1/3,学生花费小又能得到与本校相同的课程和学位,性价比很高。目前,英国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校区和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马来西亚校区是中国学生最为集中的海外分校。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沿学科与产业对接方面,马来西亚正打造“数字经济、绿色经济、蓝色经济、旅游经济”四大合作高地,相关专业成为留学热门。在人工智能领域,马来亚大学与浙江大学合作开设“数字化转型”硕士项目,毕业生可进入华为、阿里云等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设立“碳中和研究院”,并提供全额奖学金;在轨道交通领域,东海岸铁路项目与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技术人才,毕业生可直接进入中马合资企业。
同时,马来西亚政府推出“全球人才计划”,为留学生提供最长10年的工作签证,并允许创业企业100%外资控股。此外,留学生毕业后可通过“第二家园计划”申请长期居留,享受医疗、教育等福利。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