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不会忘记,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具有留学经历的先进知识分子,同毛泽东同志等革命青年一道,大力宣传并积极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陈独秀初识李大钊却并非相约,而为偶遇,偶遇于东京专门学校(今早稻田大学)。
“中国何以不如外国,要被外国欺负,此中必有缘故。”携救国之问,陈独秀1901年10月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今筑波大学)速成科补习日语,再入东京专门学校,加盟励志会。该会创办于1900年春,以“联络感情,策励志节”为宗旨,200多名成员皆为留日学生。是年12月6日,鉴于“其时败衅(庚子国耻——笔者注)之余,同人留学斯邦,眷念故国,深惟输进文明,厥惟译书”,《译书汇编》杂志在该会创刊(1903年4月27日更名为《政法学报》),“时人咸推为留学界杂志之元祖”(冯自由语)。遵循“输进文明,厥惟译书”之宗旨,该刊集中译介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学说,刊载“卢骚(今译卢梭——笔者注)之《民约论》(今译《社会契约论》——笔者注),孟德斯鸠之《万法精理》(今译《论法的精神》——笔者注),约翰·穆勒之《自由原论》(今译《论自由》——笔者注),斯宾塞之《代议政体》”(冯自由语),主推法国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的思潮。陈独秀视《译书汇编》为精神食粮,大快朵颐。留日期间,陈独秀还饱览梁启超“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而于1902年2月8日在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及其前身《清议报》(1898年12月23日创办),“日夕观览,大鼓志气,大作精神,大托胸怀,大增智慧”。
民主主义者陈独秀把留学硕果带回家乡,于1902年3月与柏文蔚等人在安庆成立青年励志学社,拉开安徽近代革命序幕。是年9月,陈独秀被迫流亡日本,入成城学校。该校为日本陆军参谋本部1900年面向中国学生开办的军事预科,1903年更名为振武学校,汇聚蔡锷、蒋介石等留日学子。在此,陈独秀与张继、蒋百里、潘赞化、苏曼殊等同窗创立青年会,“以民族主义为宗旨,以破坏主义为目的”,堪为“日本留学界中革命团体之最早者”(陶成章语)以及“留学生界团体中揭橥民族主义之最早者”(冯自由语)。青年会同仁合力编译奥田松竹专著《法兰西大革命史》,由此充分认识法国大革命乃“振古以来之大变革”,使法兰西由“旧天地”跃入“新乾坤”。
因惧怕革命星星之火燃遍国内,清廷专门派遣学监箝制成城学校在读中国学生。1903年3月31日晚,陈独秀、邹容、张继等5人闯入学监姚煜卧室,“纵饶汝头,不饶汝发”(邹容语),陈独秀挥剪断其辫。断辫悬于留学生会馆,并配有“南洋学监、留学生公敌姚某某辫”字幅。“虽国几不国,而旧势力顿失凭依,新思想渐拓疆土”,陈独秀回乡成立安徽爱国会,“遂由行政制度一折而入政治根本问题”,继而“与上海爱国学社通成一气,并连结东南各省志士,创一国民同盟会,庶南方可望独立,不受异族之侵凌”(1903年5月25日《苏报》)。126位青年学生首批入会。清廷安庆府布告称该会“演说悖妄之词,摇惑人心,实属荒谬,有违国家法律”。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1915年9月15日,上海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青年杂志》创刊(翌年9月1日复刊后出版的第二卷更名为《新青年》)。“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该刊“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杨振声语)。陈独秀在创刊号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从六个方面确立新青年之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大标准皆源于法兰西民主思想。创刊号封面上方,一排学子并坐于课桌旁,封面顶端印有La Jeunesse,即法语“青年”。首卷刊发的陈独秀3篇文章,均提及法国大革命。陈独秀视人权说、进化论、社会主义为近世欧洲三大文明,“皆法兰西人之赐”。其浓郁的法兰西情结跃然纸上。
因被蔡元培视为“确可为青年的指导者”,陈独秀1917年初受聘为北大文科学长,编辑部随之一并北迁,于1919年5月开辟“马克思主义专号”。“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毛泽东语)以《新青年》吹响五四运动的号角。1936年毛泽东接受斯诺采访时曾说过,《新青年》使陈独秀“一时成了我的楷模”。在中共七大报告中,毛泽东指出,被《新青年》“警醒起来的人”集结于建党伟业,不啻为“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辞别北大,《新青年》返回陈独秀私宅,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进而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刊物。
因忿然于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而“欲图根本之救亡”,《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开启新文化,塑造新国民,建设新国家。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亲手缔造的中国共产党即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武装,并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实为陈独秀留学期间的真正老师。(作者俞可系上海师范大学中德教育研究与协作中心总干事、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留德哲学博士;沈慧俊系上海师范大学中德教育研究与协作中心干事)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